作者: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赵静医生
接到为本书作序的邀请,我甚为意外。一则,自己一介布衣、名不见经传;二则,文笔不济、资质平平;如此作序,恐会耽误了本书的大好前程,一时心下惶恐。但好友唐婧老师坚持再三,她说:“你是医生——武汉前线抗疫的亲历者——经历了那么多生死离别,难道没有什么话想和我们说吗?”我想了想,确实是有的。只是思绪如潮、万般感触,不知从何说起。好吧,今日就借唐婧老师三分宝地,说一说这些日子以来,我哽在心底的话。
犹记得与唐婧老师初识,是数年前一个谈话类节目的录制现场。参与录制的是一名肺癌患者,一名医生(我),一名见证者以及一位心理医生(唐婧)。唐婧当时画着淡妆,眼神清澈,气质温暖敏锐,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明亮。她是主持人,引导我们对生命与死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主题。那一天,我们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其间诸多细节,多年后已在我脑中模糊。唯有一句话,始终清晰如镜——那位患者说,自己以前一心扑在事业上,一年到头顾不上陪家人好好吃一顿饭。现在才明白,“世界上最有意义的奋斗,不是为了事业、名利或情怀,而是为了生命本身而奋斗”。
当时,只觉得这话颇有余味,值得珍藏。未曾想到,多年以后,经历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方才解得其中深意。
“新冠”之战——白衣披甲,临危受命年末,新型冠状病*横空出世。短短月余,便席卷神州大地。一时间,人心惶惶,风雨飘摇。武汉首当其冲,成为被病*沦陷的重灾区。我所在的医院医疗队临危受命,于年1月26日(大年初二)连夜空降武汉,万里驰援。
武汉是我大学时代曾生活过7年的地方,乡愁犹在。然再次见它,却恍若隔世。昔日热闹喧哗的街道,如今空无一人;原本灯火通明的写字楼群,黑黑的站在夜幕下,像瞎了眼睛。偶有救护车的鸣笛声划破夜空,更显得整个城市一片死寂。记忆中的盛世对比今日的清冷,在这寒冬的夜里,尤显得刺骨凛冽。
我们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接管新组建的重症监护室(ICU),共32张床位。在最初的2周内,困难远超我们想象:1.武汉疫情持续恶化,确诊人数不断攀升,拐点持续不现;2.尽管得到社会力量及海外华人华侨的捐赠支持,防疫物资仍捉襟见肘;3.由于患者众多,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住院资源紧缺;4.当地医务人员出现感染病例,我们的处境也很危险。
外有强敌,内乏粮草,损兵折将,时局莫测——“新冠”这一役,开场就给了我们一个凌厉的下马威。
2月4日晚,由普通病房临时改建的ICU启动。当夜,我们就收治了18名危重患者。次日,病房全满。
患者们皆由“疫情指挥部”医院收治而来,由于事出紧急,为了快速完成患者的转运和救治,护送患者的急救人员对他们具体的发病细节也不十分清楚,只能按照病情分级确定为危重患者。他们有的已经气管插管;有的缺氧严重、神志不清;稍微好一点的也是用力喘着,无法言语成句。对于我们医护而言,仔细询问病史已不可能。我们只能依据性别、大致年龄、以及患者生命体征,立刻做出判断和处理,否则,生命稍纵即逝。
32名患者中,高峰时期有28名需要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另4名也需无创呼吸机或高流量吸氧。
巨大的氧气需求令人始料未及。氧气供应中心的压力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状态,所有呼吸机都发出“滴滴”的报警声,此起彼伏。病房嘈杂轰鸣,如同战场。我们身穿防护服,犹如战士,在与死神的殊死搏斗中,争分夺秒,抢救着每一个生命。
然而,新型冠状病*的凶险远超我们的预期。对于危重型患者,除了呼吸衰竭外,还容易出现凝血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肌损伤,肾功能损害等。虽然我们使尽浑身解数,紧追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和处理措施,仍有大量患者撒手人寰。
战斗刚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伤亡异常惨烈。
而我们这支被外界称为“协和天团”的医疗队伍,也不得不面对昔日骄傲的幻灭——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肉体凡胎,病*它如此强大、无处不在,打得我们狼狈不堪。而这样的时刻,是没有“协和天团”的“天兵天将”存在的,我们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守护他们的血肉之躯。
我所亲历的生、死与爱由于病人入院时大多仓促,医院的信息系统里只能查到患者家属的一个联系电话。每次给患者家属打电话,电话那头的哭声让我不忍打断。我只能压下自己内心的潮涌去安慰他们,陪伴些许暖心的话。
有时,电话那头会告诉我们,自己的其他亲人刚在不久前去世,医院住院或刚出院不久。也有的家属在电话里说,想来病房见见自己亲人最后一面。这个要求是最让我们心碎的,却仍不得不婉拒——新冠病*传染性太强,真的无法床旁告别。无奈,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患者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离世,至死也没能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我们唯一能为他们做的,就是完整地填好死亡单,待火葬场通知家属领取完亲人骨灰后,再把逝者的遗物妥善的交给家人。
每当有患者去世,我们医疗团队都会给他深深地鞠上一躬,然后仔细清点好他所有随身遗物。因为这些东西,是患者唯一留给家人的念想,也承载着家人对他们所有的眷念与追忆。
遗物的交接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一部手机有着患者和家人美好回忆的照片,我们要替家人好好保管;钱包里的身份证、活页夹里的家庭合影照片,都清晰诉说着患者有一个他所深爱的家庭,让人看着泪目,我们要替家人好好保管;患者的随身饰品,保留着患者生前爱好和信仰,也许是家人送给他的礼物,我们要替家人好好保管……等着疫情结束,等着武汉解封,等着深爱他们的家人来,好好的,带他们回家。
这一切一切的经历,来之前我是有过心理准备的。然而,仍未料到如此惨痛。
当然,这其间也不乏生命的奇迹。这些故事我一定要告诉你们。
比如,我的病人顾老,就是其中的奇迹之一。顾老是一位60多岁的退休物理老师。家庭幸福美满,平时喜欢种花种草,弹得一手好钢琴,可以说多才多艺。女儿已成家立业,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孙女,正是天享之年。然而,这场突入其来的瘟疫,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老伴病重,顾老自己病危,被送到了我们病区。
初到时,顾老病情非常严重,呼吸衰竭,我们立刻给他做了气管插管。但,顾老很快出现指端发黑,血小板指标进行性下降。后CT检查,发现双侧大面积脑梗。我们很快查明,他出现了极罕见的新冠病*感染后继发灾难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随即立即调整治疗方案为抗凝、血浆置换等处理。之后,顾老病情逐渐稳定下来。但,右侧食指坏疽,恐怕再也无法弹钢琴了。除此以外,如此大面积脑梗,顾老还能醒过来吗?说实话,我们心里也没底。每次我给顾老的女儿打电话都小心翼翼:交代得太重,完全没有希望,对患者家属是一种巨大心理打击;交代得太轻,给家属希望越大,有可能,随后的失望也越大。
经过2周的漫长等待,有一天,顾老突然睁开了双眼。我们大声呼喊他的名字,但他似乎对我们的呼喊没有反应。我立即打电话给顾老的女儿,对她说:“你可以录一段视频给我吗?我放给你父亲看。或许会对唤醒他有帮助!”很快,她发给我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有大病初愈的老伴深情地期盼,有女儿鼓励父亲配合治疗,有年幼的孙女声声呼唤外公回家,她们说:“我们全家等着你!”我拿着手机,把视频播放给顾老看。当视频中出现自己亲人,耳畔响起亲人对他的第一声呼唤,我清晰的看到顾老浑身一颤。那一刻,我心里清楚,他都听到了,她们是他的希望,他会为了她们战斗下去。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队里的其他成员,大家都很振奋,此后的日子似乎格外有力量。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了——这种意义不仅仅是救死扶伤,而更多的,是让爱延续,让生命的力量得以因爱重生!
将视频每天放在顾老耳边,让他每天听到亲人对他的呼唤,成为我们工作交班时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这以后,虽历经了肺部继发细菌感染、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急性肾功能损伤,顾老的情况却一日赛一日地逆势而上,意识状态也越发进步。后来,我们给顾老做了气管切开,又顺利摘除了呼吸机。虽然脑梗塞遗留下右侧偏瘫,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导致他右侧食指栓塞坏疽无法恢复。但,他顽强地活下来了。虽余生需要家人照料,虽再也不能种花和弹琴,但,活着,就是命运对于我们、对于爱,最大的恩赐。
再后来,我结束支援任务返京了,不再知悉顾老的后续状况。但,他看到视频那一刻浑身一颤的画面,仍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时不时浮于眼前。我想,身为医生,我们能做的真的太少,只是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真正让顾老起死回生的,不是我们,是爱!
我所见的另一个奇迹是晏阿姨。她也是我的患者,新冠病*侵袭了她原本幸福的家庭。住院期间,老伴去世,她尚不知情。我给晏阿姨的女儿打电话,她伤心欲绝,反复请求我一定要将妈妈救回来。她说,她已失去了父亲,不能再失去妈妈了。不过短短1个月,她该怎样面对自己即将成为孤儿这个现实?电话里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安慰。后来,我通过其他媒体知道,女儿顶着巨大压力,将父亲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希望能够让医生更多的了解新型冠状病*,希望能够帮助到自己的妈妈和更多的患者。
那一刻,我哭了,我感动于这位女儿的勇敢和深情,感动于她对妈妈、对于这个世界深深的爱!
在我们的精心治疗下,在女儿每天视频的鼓励下,晏阿姨病情日趋平稳,最终拔出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转入了普通病房继续康复。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武汉,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病房,我们和他们,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有时,你会感慨人的生命如此脆弱,脆弱得你猝不及防;有时,你又会震撼于,人的生命如此顽强,顽强到你都绝望了,它又给你希望。命运像深黑的泥土,一次次企图将我们埋葬,却不知我们原是种子,会从破土而出,长成一整个春天。
武汉的春天又来了。樱花又开了。又可以站在蓝天下,看云舒云卷了。我知道,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带着伤也带着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更加勇敢的生活下去。我想,这也是《生死必修课》这本书到来得最有意义的时刻,去帮助人们——看待生死、走出哀伤,让逝者的爱得以延续,让生者更有勇气、更满怀希望的活下去!
也许,只有当一个人无限靠近死亡之后,才会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如今,我终于明白了多年以前那位癌症患者的话:“世界上最有意义的奋斗,不是为了事业、名利或情怀,而是为了生命本身而奋斗”
是的,为了你深爱的亲人,为了千千万万人深爱的亲人,你便会无所畏惧、义无反顾,“*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所幸,武汉守住了,我们回来了。所幸,《生死必修课》上架了,有人替我们接着守护武汉的余伤了。这样真好。
若凡人不可永生,唯爱可以。那,让我们好好爱!
作者:赵静(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4-22于北京(本文摘自《知死方生:生死必修课》一书,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