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五硬是新生儿常见的病症之一。儿童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肌肉硬。临床上以头项硬不能俯视,胸腹、腰背等部位紧张有力而不柔和,伴有手足冰凉,身体不温为特点。
出现的原因与禀赋不足、外感寒邪、他病继发等因素有关。冷季发病率较高,有不适当保温的诱因。这种疾病如能早期治疗,就能使病情好转。严重时,预后不良,常常危及患儿的生命。西医认为新生儿硬肿症比较常见。
01儿童先天不足,导致体质虚弱,四肢发凉
1、病因综述
其发生与儿童先天禀赋不足、复感寒邪、他病继发等因素有关。冷季发病率较高,有不适当保温的诱因。头项、口、手、足、肌与脾肾关系密切。
2、基础病因
(1)天赋不足
天生禀赋不足,儿童体质虚弱,气血未充,元气不足,阳气不盛,阳气不润,筋骨不润,筋骨不润,发为筋骨。
(2)外感寒邪
天气寒冷,生后护理不当,外寒冻伤,邪*内侵,气血运行失常,以致寒凝血涩,血瘀不通为本病。暖气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3)他病继发
感觉其它疾病,阳气受损,致虚寒内生,不能润燥皮肤、四肢,或气血运行紊乱,以致寒凝血涩,发为本病。
此病临床以头项硬硬不能俯视,胸腹、腰背等处强健有力而不柔和,伴有手足冰凉、身体不温。通常温度越低,皮肤硬肿的范围越大,病情就越严重;体温不甚低,皮肤硬肿仅见于小腿或大腿,病情较轻。
3、特殊症状
(1)轻症状
头部僵硬,仰头呼吸,转动不灵活,手足僵硬发凉,难以屈伸,胸腹胀硬,俯仰不利,活动能力差,啼哭声低,呼吸微弱。
(2)严重的症状
面色暗淡,头项、手足僵直痉挛,身体弯成弓形,全身发冷,局部肌肉硬结成片,压之或有凹陷,皮肤苍白肿亮,色暗发紫,关节不利。
4、并发症
如果阳气极弱,正气不足,直至阳气衰弱,则可见气虚、身寒、脉微欲绝的厥脱危证。
02本病为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病症,多发于寒冷季节
1、预期检验
一般情况下,医生除了根据中医进行望闻问切的检查外,还需要西医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电解质等检查。如伴有其它症状、体征,可作其它相关检查。
2、身体检查
(1)求诊
主要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姿势、手印、硬肿分布、舌质及舌苔等。
(2)闻诊
以听觉为主,医生可以通过辨别儿童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初步判断病情及病情。
(3)问诊
其主要内容有: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出汗、口渴状况、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通过触、按知患儿身体硬肿的情况等以及脉来诊察疾病。
(5)其它
一般情况下,医生也需要用温度计测量体温,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3、实验检验
(1)血常规
通过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来判断是否有感染。并发感染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能会不同程度增加或减少。如果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升高或减少,说明预后较差。DIC合并患者血小板明显下降。
(2)血液生化
测定转氨酶、白蛋白、血肌酐等指标,低温时由于拒乳,糖原和能量消耗增加,血糖异常降低;可有肌酐、非蛋白氮升高。
(3)血气分析
pH值、PaO2、PaCO2的含量以酸中*为主。通常情况下,血液pH值会有所降低,比如缺氧和酸中*。PaO2降低,PaCO2升高。
(4)血电解质
测定血液中的钾、钠、钙等离子体浓度,判断电解质是否存在紊乱,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其它检验
有部分心肌损害的患儿可出现心电图改变,如Q-T延长、低电压、T波低或S-T段下移等。
5、分析原理
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肌肉硬等症状,医生要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及相应的辅助检查才能做出诊断。另外,一般也要和患有硬肿症状的新生儿水肿及水肿等症状的新生儿进行鉴别。
6、诊断基础
(1)病史
最常见于寒冷的季节,出生后约1周;最常见于早产儿和体弱儿;有明显的受冻历史或有感染史。
(2)临床表现
儿童局部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发冷,伴有水肿,不能用手捏起。发热、低反应、不流泪、气微;严重者面颊、胸腹或全身皮肤僵硬、关节强直、口唇及指端青紫,或伴有肺炎、肺出血、败血症。
7、区别诊断
(1)新生儿浮肿
两者均有水肿等症状。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营养不良、新生儿溶血症等都是新生儿水肿的常见原因,症状出现较早,通常在出生后几个小时或1-2天内出现,水肿波及范围很广,手、脚、背、眼皮、头皮、阴囊等部位可出现,并伴有相应疾病的特殊症状和体征;五、出现水肿,多局限于患处,一般不波及眼睑、阴囊、手足等部位。
(2)硬肿病
这种疾病通常在成人发病。其主要表现是皮损常首先发生在后颈或肩部,迅速发展到面、胸背、上臂等部位,大部分是可以自然愈合的。
8、精神护理
(1)儿童注意力转移,减少他们接触皮肤的机会,或出现哭闹。
(2)可以尽量抚摸患儿,使其产生积极的条件反射,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
(3)争取父母的配合,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让病儿早日康复。
结语:此病及时治疗,病情较轻,预后尚好;若病情急,一般预后不良,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会发展成顽疾或危及儿童生命。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的周围环境和温度要保持适宜,同时保持体温正常,饮食和休息,有利于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