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倩检验医学网
作者:医院李倩
最近笔者在工作中,看到一份脑脊液标本涂片,视野下满是革兰阳性球菌,向经验丰富同事请教,确定视野中是革兰阳性球菌。
查看病例信息,这是个新生儿脑脊液标本,临床诊断为新生儿低氧血症,同一时期的脑脊液常规提示红色浑浊标本,红细胞/L,白细胞/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潘氏试验+++。脑脊液糖含量为0.78mmol/L,脑脊液蛋白3.02g/L。符合化脓性脑膜炎情况。
笔者翻出了患儿的脑脊液标本,可见溶血离心后剩余的脑脊液标本是明显浑浊。
查看患儿医嘱信息时候,发现同时送检了脑脊液培养。好奇翻出了培养的平板,竟然没有菌株生长!!
难道是标本接种错误?
还是涂片玻片污染?
因此笔者再取原管中脑脊液标本和平板上脑脊液标本,涂片染色,结果均证实均存在革兰阳性球菌。考虑可能标本培养时间不够充分,刮取少量原平板上脑脊液标本重新分纯,并用质谱鉴定结果为无乳链球菌。
致电临床报告危急值,告知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阳性球菌,药敏结果还需等待。临床医生表示患儿有相应的化脑性脑膜炎症状,病情危重。
第二天,笔者再查看这份脑脊液培养平板,却发现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均未有明显的菌落生长,反而分纯的血平板上长出了大小的菌落。仔细查看原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有层薄薄的膜,部分区域较明显,也易误认为为脑脊液本身液体痕迹。
因此笔者把原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上的薄薄的膜,以及重新化板生长的大小菌落均用质谱鉴定,结果均为无乳链球菌,证实这份脑脊液标本含有无乳链球菌。再用分纯血平板生长的菌落上了药敏卡。原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继续培养放置至72小时后,平板上仍未见明显的菌落。
现在再复习一下这个患儿的病例信息。
患儿,男,23天,因“反应差,颜面青紫7小时,带管呼吸7小时”入院。患儿系G2P2,胎龄35+周,因“先兆早产”于年11月8日在外院顺产出生,出生体重2.Kg,生后否认窒息抢救病史,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均10分。
生后因“早产儿、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高胆红素症”于11-9至11-17医院儿科住院治疗。出院后患儿母乳和奶粉混合喂养,胃纳消化可,无发热,抽搐,无气促、发绀,无呕吐、腹胀,大小便正常。
12月1日凌晨0时,家属发现患儿反应差,哭声小,拒乳,伴颜面青紫,未予特殊处理。于4:51医院住院治疗,期间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抗感染等对症处理,考虑病情重,遂转至我院进一步治疗。
12月1日患儿转入我院后先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12月2日考虑患儿病情较重,抗生素升级为美罗培南。并于12月2日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涂片、培养结果如上所述。但因患儿病情危重,于12月3日死亡。
无乳链球菌又称B族链球菌,是围生期孕产妇疾病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通过宫内和产道感染新生儿,新生儿免疫力低,血脑屏障未发育成熟,容易导致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重症感染。新生儿脑血管及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在前囟和颅缝缓冲下,缺乏典型的脑膜刺激征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且病情进展快,可引起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后遗症,甚至死亡。
脑脊液培养是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金标准,那么为什么这份脑脊液培养,菌落生长不明显?
一方面考虑脑脊液标本中残留抗生素,抑制了平板上菌落生长,而分纯的平板稀释了抗生素作用,长出了菌落。
另一方面,脑脊液标本直接点种,菌液太多而营养不足,细菌未能充分生长。
那么我们平时工作中如何避免再出现这种情况?
体液标本直接接种,可以直观展示体液中菌落情况,培养第二天即可长出菌落,最快三天即可得到鉴定和药敏结果。但也可能出现上述情况。体液标本增菌培养提高了培养的阳性率,但培养瓶报警后再接种平板,需要更晚才能得到结果。而且快生长细菌可能掩盖体液中菌落真实的情况,也增加了操作污染的可能。笔者总结,体液标本送检培养时,可以取部分标本直接接种,剩余的部分增菌培养,两步同时进行,快速而准确提供结果,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原标题:《当脑脊液涂片遇到培养结果不符时,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