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夏季常见五种皮肤病的防治
TUhjnbcbe - 2021/8/23 23:25:00

夏季因为持续高温高湿度的外环境和皮肤出汗多,是皮肤病的好发季节。夏季常见的皮肤病有虫咬皮炎、夏季皮炎、日光性皮炎、痱子和足癣。所以今天小慢君就给大家讲一讲夏季常见五种皮肤病的防治,希望对大家皮肤和身心健康有用吧~

嫌弃太长不看版

虫咬皮炎:搞好个人卫生,勤换衣服、贴身物品常清洗曝晒,若被蚊虫叮咬,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被蚊虫叮咬后,较轻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薄荷酚液外搽咬伤部位,瘙痒严重者可内服抗组织胺药物。

夏季皮炎:高温天气宜待在阴凉通风处,不外出,外出时使用黑色遮阳伞遮光;用温而偏凉的水洗,忌用热水烫洗患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通风的衣裤。

日光性皮炎:夏季外出撑伞、戴帽、穿长袖、涂防晒霜。若出现明显红肿,可选用外用溶液、洗剂以减轻红肿。

痱子:勿用热水烫、强碱性肥皂清洗,可扑痱子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小儿勤洗澡,及时擦汗、更换衣物,经常洗擦皮肤。

足癣: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洗脚、洗换袜子,穿透气性良好的鞋。外用药治,需要每日涂药2~3次,涂药范围要稍大于皮损面积,而且即使皮疹消退、瘙痒不明显后还要坚持2~4周。

为了避免个别惊悚的图片吓到看官,小编把全部配图统一移至文章最后,所以对请放心阅读。(想作死的请快速拉倒最后面)

1

虫咬皮炎

虫咬皮炎,是由节肢动物类叮咬引起的外因性变态反应。当人被臭虫、跳蚤、蚊子、蠕虫类等叮咬时,该昆虫唾液可注入皮肤内,若被叮咬者具有过敏体质倾向,通过数次叮咬之后则可致病。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不同人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

怎么诊断?

多发于婴幼儿童,有时一家几个儿童同时发病。

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恢复原形。

多发于躯干及四肢,损害数目不定,分批出现,散在发生或少数簇集,常伴有胃肠障碍,少数患者有时会出现水疱表现。

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的皮疹又可陆续出现,因而新旧皮损同时可见,至天气转凉后逐渐痊愈。

自觉剧烈瘙痒,夜间更甚,可影响睡眠,患儿精神不安,搔抓后表皮剥脱,易致继发感染。

防治建议

搞好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就寝等贴身物品要常清洗曝晒。

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潮湿。

要合理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地运动,外出旅游最好穿上长衣裤,防被虫咬。

若不慎被蚊虫叮咬,应避免搔抓,避免继发感染。被蚊虫叮咬后,较轻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薄荷酚液外搽咬伤部位,瘙痒严重者可内服抗组织胺药物。

病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

夏季皮炎

夏季皮炎的病因:人体皮肤汗液中含有大量组织细胞的代谢物,其会与皮肤产生生物学反应,引起皮肤微小毛细血管扩张和细胞聚集,而导致皮肤发生炎性反应。若治疗不及时致反复发作,患处皮肤变厚。

怎么诊断?

好发于躯干和四肢伸侧,尤其好发于下肢胫前区。

起初出现针尖到粟米大小密集小红斑,后出现细小丘疹和丘疱疹,无糜烂、渗出。瘙痒明显有轻度灼热感。

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会使皮损加重。

患者还易出现心理情绪改变如心烦易怒、胃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表现。

防治建议

保持室内通风和皮肤清洁干燥,宜穿通风的衣裤。

用温而偏凉的水清洗患处,忌为了止痒而用热水烫洗患处。

夏季多饮水,不宜多饮含糖饮料。

高温天气宜待在阴凉通风处,不宜频繁外出,外出时宜使用黑色遮阳伞遮光。

多种食物和植物可防治夏季皮炎(如薏苡仁汤、绿豆汤、菊花茶)。

室内潮湿闷热时宜启用空调除湿,以免身体出汗过多。

病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3

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又称日晒伤或晒斑,是强烈日光(主要是中波紫外线~nm)照射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性反应。日光性皮炎轻重程度与光线强度、照射时间和个体肤色深浅等有关。

怎么诊断?

日晒后常出现局部皮肤烧灼感或瘙痒,在曝晒的皮肤上出现境界分明的鲜红色斑、水肿,重者有水疱形成.

皮肤损害有红斑、丘疹、结节、水疱、糜烂、结痂、脱屑或苔癣样变等,继之色素沉着和脱屑。

可伴有日光过敏性唇炎、日光性唇炎等。

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防治建议

常参加室外锻炼,但对日光敏感者应避免曝晒。

夏季外出应撑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衣服。如需接触较强的自然日光可于晒前15分钟涂遮光剂,也可用防晒膏或防晒油;

若出现明显红肿,可选用外用溶液、洗剂以减轻红肿。

病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4

痱子

痱子出现的原因是,高温湿热环境中,皮肤出汗过多及汗液排出不畅,导致汗腺管堵塞或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入周围细胞组织间而引起皮肤反应。

诊断要点

红痱(红色粟粒疹):是因汗液在表皮内稍深处溢出而成。临床上最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好发于手背、肘窝、颈、胸、背、腰围、腘窝、妇女乳房下以及小儿头面部、臀部,为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有轻度红晕。皮疹常成批出现,自觉轻微烧灼及刺痒感。皮疹消退后有轻度脱屑。

白痱(晶形粟粒疹):是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溢出而成。常见于长期卧床和过度衰弱的患者。在颈、躯干部发生,多数针头大浅表性小水疱,壁极薄,微亮,内容清,无红晕。无自觉症状,轻擦之后易破,干后有极薄的细小鳞唇。

脓痱(脓疤性粟粒疹):是痱子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性小脓疱。临床上较为少见,常发生于皱襞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小儿头颈部也常见。脓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但溃破后可继发感染。

防治建议

勿用强碱性肥皂清洗,勿用热水烫。可用温水冲洗擦干,扑撒痱子粉。

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小儿勤洗澡,及时擦汗及更换衣物;发热、卧床病人应予勤翻身,经常洗擦皮肤。

多食用清淡、热食物,忌食辛辣食物及浓茶、咖啡。

可内服清热、利湿、解暑的中药或制剂。 

患者应避免搔抓,可外用消炎、止痒制剂,继发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

5

足癣

足癣是由癣菌、毛癣菌侵犯足趾引起。因一是足皮肤角质层厚、皮脂缺乏,汗腺丰富、出汗较多和足部潮湿,利于霉菌繁殖生长;二是真菌喜温暖潮湿,足癣常在夏季加重。足癣的病原菌广泛存在如宾馆、浴池、游泳池等公用拖鞋、毛巾,人们接触机会很多,极易引起足部感染。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足癣,也很容易引起家族内传染。

怎么诊断?

水疱性:足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数日后干燥脱屑,相互融合形成多融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瘙痒剧烈。

糜烂性: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

鳞屑角化型: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冬季趾缝间皮肤发生裂隙,夏季产生水疱,有痛感。常因搔抓引起继发性感染,并发脓包疮、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丹*、败血症等。

防治建议

首先注意个人卫生,坚持每天洗脚。

勤洗换袜子,夏季最好穿透气性良好的鞋。

家庭内拖鞋、洗脚盆宜专用。

在公共场所要注意如拖鞋、擦脚巾等物品宜专用。

患者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者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外用药治癣,需要每日涂药2~3次,涂药范围要稍大于皮损面积,而且即使皮疹消退、瘙痒不明显后还要坚持2~4周。

病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作者介绍

虫咬皮炎(不同昆虫种类情况会不同)

夏季皮炎

日光性皮炎

红痱(红色粟粒疹)

白痱(晶形粟粒疹)

脓痱(脓疤性粟粒疹)

水疱性足癣糜烂性足癣

鳞屑角化型足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季常见五种皮肤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