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是由病*引起的一类以发热、出血、休克以及致死率很高为特点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休克、全身疼痛、头痛、腰痛以及眼眶痛等,目前临床上并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
对于这个病的名称,不少人会感到陌生。但当我们了解了它的危害,就不容易忽视它了。
出血热危害之一是引起腔道出血,最常见是呕血和便血,也可能是腹腔出血和鼻腔出血。出血热还有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比如脑炎和脑膜炎。如果病情继续加重,有可能会继发感染,甚至导致自发性肾破裂。除此以外,该病还会造成心肌损害和心脏衰竭,也有可能导致肝损害。出血热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死亡。
那么,出血热是由什么引起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传染源:
1、流行性出血热
据国内外不完全统计,有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病*,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和兔等。在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以大林姬鼠为主。由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液和尿液中携带病*,虽然有接触后发病的个别病例报道,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登革出血热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小时至发病后第3天,少数患者在病程第6天仍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病*。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1、流行性出血热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虫媒传播。
2、登革出血热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蛟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广西,则以白纹伊蚊为主。在非流行期间,伊蚊可能是病*的储存宿主。
如何分辨自己是否感染了出血热?
出血热临床表现出血热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出血热的5个阶段:(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肌瘤为多,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二)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三)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最最最重要的来了,如何防治出血热?
(一)灭鼠和防鼠灭鼠是防止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关键,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挖防鼠沟,防止鼠进入屋内和院内。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
(二)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三)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四)做好消*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五)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