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名词解释传染病学
TUhjnbcbe - 2021/8/20 15:35:00
北京最好看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1.隐性感染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或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病原携带状态

指人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虽有免疫反应但不足以清除病原体。

3.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4.传染病

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5.感染

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6.机会性感染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达到其他寄生部位,病原体和人体宿主之间的平衡就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7.传染源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8.自然疫源性疾病

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可受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或人兽共患病。

9.感染后免疫

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

10.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11.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12.再燃

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3.复发

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14.显性感染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5.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不足以将其清除,故病原体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16.病*性肝炎

由多种肝炎病*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疸。

17.Dane颗粒

乙型肝炎病*完整颗粒,直径42nm,由包膜与核心组成,也称大球形颗粒,包膜内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质,核心内含环状双股DNA、DNAP、HBcAg,是病*复制的主体。

18.溶血性尿*综合征

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疸,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也称黑尿热。

19.疟疾

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而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可伴有脾大、贫血。

20.钩体病后发症

少数钩体病患者因机体感染钩体后诱发变态反应引起退热后于恢复期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

21.胆酶分离

重型肝炎患者出现ALT快速下降,而胆红素不断升高,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22.慢性肝衰竭

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23.肾综合征出血热

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

24.流行性乙型脑炎

由乙型脑炎病*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媒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25.狂犬病

又名恐水症,由狂犬病*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26.内基小体

狂犬病的特征性病变,为位于海马及小脑浦肯野细胞中的狂犬病*集落,染色后呈樱桃红色,具有诊断意义。

27.艾滋病

由人免疫缺陷病*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经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28.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为临床特征,可有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9.伤寒细胞

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

30.伤寒小结

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31.伤寒的再燃

部分伤寒患者处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称为再燃,此时血培养可再次出现阳性,可能与伤寒杆菌菌血症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有关。

32.伤寒的复发

部分用氯霉素治疗的伤寒患者在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此时血培养可再获阳性结果,与病灶内的细菌未被完全清除,重新侵入血流有关。

33.肥达反应

使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鞭毛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5种,采用凝集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

34.玫瑰疹

在典型伤寒病程7-14天出现的、主要分布于胸、腹及肩背部的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压之可褪色。为伤寒杆菌栓塞毛细血管所致,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5.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36.干性霍乱

又称暴发型霍乱,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人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迅速进入中*性休克而死亡。

37.细菌性痢疾

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性脑病。

38.鼠疫

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人间主要通过带菌的鼠蚤为媒介,是我国甲类传染病之首。

39.黑死病

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发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常见于败血症型鼠疫。

4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危及生命。

41.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

42.菌血症

仅有少量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阳性,但迅速被人体免疫功能所清除,未出现*血症状。

43.脓*血症

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血症。

44.钩端螺旋体病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词解释传染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