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高温环境下,注意预防食源性疾病
TUhjnbcbe - 2021/8/13 15:19:00

高温环境下,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极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

大多数由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

但有些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后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01

沙门氏菌

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

吃了冰箱里生熟混放的肉,喝了未经高温消*的牛奶,不幸拉肚子,很可能是感染了沙门氏菌。

这种菌污染肉类、蛋类、奶类、蔬菜,还有花生酱等。小孩(5岁以下的儿童)、老年人、孕妇是易感人群。

感染症状: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延续时间2~3d,平均致死率为4.1%。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摄入了含有大量沙门氏菌属的非寄主专一性菌种或血清型的食品所引起的。在摄入含*食品之后.症状一般在12~14h内出现,有些潜伏期较长潜伏期12~48小时。

02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主要病理变化为空肠及回肠有轻度糜烂,胃粘膜炎、内脏(肝、脾、肺)淤血等。

感染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6~20h,最短1~3h,最长可达96h。起病急骤,先以畏寒、发热、全身不适、腹部不适开始,随之出现上腹部、脐周阵发性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和腹泻。大便每天数次至20余次不等,大便以*色水样便较多,少数为血水样便,极少数呈现脓血便,但很少有里急后重感。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循环衰竭,伴声音嘶哑和肌肉痉挛,甚至出现神志意识障碍。儿童患者多以高热起病,体温多在38~40℃,中*症状显著,肠道症状较成人轻。本病病程3~5天,除个别老弱患者可引起死亡外,一般预后良好。

03

单增李斯特菌

带菌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蔬菜、沙拉、海产品、冰淇淋等。

感染症状:

感染后会出现败血症、脑膜炎。

孕妇感染可以导致流产、死胎等严重后果。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01

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用餐。

02

在有保障的卫生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03

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04

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05

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06

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07

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温环境下,注意预防食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