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实习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在感染科的两周实习,那非“累”莫属。但如果是两个字的话,那一定是“成长”。
日常工作
图1感染科12病区的窗外,可以看到一点点西湖
在感染科,每天基本上都是六点之后下班,如果有帮班,那晚上十点十一点更是常事。如果说学了些什么,与其说是理论知识,不如说是如何与患者沟通。
在VIP病房的盛主任组,盛主任的查房和门诊总是充满了快活的气息,她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魔力,能够自动拉近与患者与家属的距离。病房里危重症的其实不少,但是患者们和家属们总是能够乐呵乐呵地配合医生们的临床工作。她会看看病人的牙齿,看看舌象,唠一唠浙江地域笑话,比如义乌人爱吃糖、嘉兴人心底软肝脏硬,关心关心陪客里刚高考结束的小同学。
但是盛主任也爱提问题,隔三岔五地逐个提问跟着她查房的一帮人,曾有个偏僻的知识点整组医生都没有回答上来,盛主任会很耐心地跟我们讲解。这种查房的风格患者开心,医生们也舒心,这是我在之前从未感受过的,我慢慢体会到这样子的行医方式是我热爱的。
感染病区有很多的操作,腰穿腹穿骨穿肝穿,插胃管,深静脉置管,静脉注射,这些操作我都有幸能够独立操作或是作为助手上手。只要问问题,组里的医生、护士、师兄师姐们都很耐心地讲解。每次操作或者看操作完,组里的医生们都会在污物间里总结经验,分享心得,互相鼓励。
感染科的病种很多,但主要是各种各样的肝炎,药物性、酒精性、各种病*性都比较多,偶尔能够看到金葡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牙源性败血症、恙虫病、结核、血吸虫性肝硬化、艰难梭菌院感、脑膜炎,还有各种各样的发热待查。
我尝试收不同病种的病人,做各方面的体格检查,写不一样的大病历,真的很锻炼自己的临床思维,而回到医疗组里汇报病史和各位老师交流病情,更加深了对疾病治疗与转归的认识。
图2左:金葡菌感染皮疹;右:恙虫病焦痂
压力山大
但我也真切感受到临床工作的压力,并且常常为自己临床能力的欠缺而不知所措,即使当个普通的医生也过于沉重。
我们的帮班一人有三层楼。有一天轮到我的帮班,自己12楼医疗组的病人到六点还没有收完,10楼的就打电话过来要陪一个重症的检查。放下写一半的病历去送病人的路上,11楼的又打电话说有个病人要收一下。11楼的是个发热全身起皮疹的年轻女性,特别敏感较真。刚把病史问完体格检查做完,病历还没开始写,12楼又打过电话来说我们的一位患者开始躁动、抽搐了,要送急诊头核磁。11楼病历写的过程中12楼又打电话催了一次。11楼忙完回到12楼,趁着等护工的空隙赶紧把自己组的病历再写一点,又抓紧找护士老师学留置针怎么注射药物,然后护送着抽搐的患者去做MR,手里面还拿着一针麻醉药。陪完检查回来,赶紧把自己的病历写完。
一般轻症患者的检查是不用医生陪护的,重症的往往会叫医生去陪检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没有过硬的临床技能,也没有处理急危重症的经验,在陪护的路上其实心理压力特别大,万一有事情我们做的最快的可能还是呼救。
等到我回到科室里,六点多师姐帮我带上来的酸菜瘦肉粉已经变成吸胀的粉干了。
图3吸胀的米粉汤
潜移默化
图4病*模式图
在感染科养成最好的习惯是洗手,每天会用外科洗手法洗很多很多遍手,这样不仅保护病人,更重要的是保护自己。
有一天6楼帮班,给一个肝硬化的患者更换引流袋。换完回到办公室,给值班医生汇报我的操作,她试探性地对我说:这是个甲肝阳性的患者,护士叫你去换引流袋的时候跟你说过吧?
我心里开始咯噔一下。甲肝啊。不是乙丙丁病*那三种传播途径啊。我靠他是粪口传播那种的!我的手碰到了吗?我擦嘴揉眼睛了吗?我戴手套了吗?我洗手了吗?会不会被感染了啊?我是不是要重型肝炎了?
开始后怕了。我开始使劲回忆操作的每一个细节。戴手套我是常规戴上的,洗手也洗过了,但是有没有接触到这谁也说不清的啊。但是戴上手套又洗了手应该问题不大了吧。我再去狠狠洗了一遍手,战战兢兢地继续其他医疗工作,所幸后来发现无事。
人情冷暖
图5病区外看门的小推车
我刚进医疗组的第一天下午,看到了相邻两张床两家家属在哭。两张病床上都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现代医疗技术也无法扭转局面了。家属们躲在病房外走廊里哭,那种无力感失落感,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场面。
有一个呆了很长时间的大叔,我没入科他已经在了,等到出科了他还在病床上。每天查房的时候,他反复地说着“我想家了”,要给他放腹水减轻负担的时候也谈话谈了好久,就是“想要回家了,不治了”,眼泪还汪汪地留下。
感染科12病区和肝胆胰1病区是在同一层楼的两边。有一天轮到我在病区外看门。隔壁肝胆胰外科有个大概四十多岁的小伙子肝癌,有肝病面容可能看起来是老了一些,老婆陪来住院的。现在新冠期间只能有一个陪客,多的都进不去的。有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问我说明天做手术的话病床是不是会从这个门推出来从这个电梯下去,到时候床推出来了能再看一眼儿子。顿时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还有个24岁的发医院转上来,我从入院检查开始接触,每天我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