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痘1.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猪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1.5~42.0℃,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鼻黏膜、眼结膜潮红、肿胀,并存在粘液分泌物。在毛少皮薄(如鼻镜、眼皮、腹下以及股内侧等)处,先是出现较多的红斑,接着快速变成丘疹,再经过2~3d后即可变成水疱,然后变成脓疱,最后发生破裂,并逐渐形成棕*色结痂,体温下降,恢复采食。该病可通过蚊、蝇等吸血昆虫在猪身的两耳、鼻、背部以及乳房传播,也能够发生先天性感染。如果出现继发感染,会引起胃肠炎和肺炎,或者发生败血症而导致死亡。2.防治措施。病猪患处可涂擦5%碘酊,如果脓疱已经破溃则可先用2%的硼酸水溶液进行清洗,接着再涂擦龙胆紫或者碘甘油,同时还要避免感染细菌,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5mg头孢噻呋钠。也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方剂为艾叶、花椒各10g,1头大蒜,加水煎煮,取药液对病猪患处清洗;也可取12g益母草、6g薄荷,添加适量水煎煮,取药液给病猪口服,以上药量适合3~5头小猪或1头大猪使用。为预防发病,日常要加强饲养管理,饲喂营养全价的饲料,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保持舍内干净卫生,定期消*。及时消灭猪舍内蚊、蝇以及猪虱,减少该病的传播媒介,避免发生该病。猪群要经常进行检查,如果发现猪只皮肤持续损伤要立即进行相应治疗,同时要对病猪进行严格隔离。二、猪疥癣病1.临床症状。病猪往往将患部在猪舍棱角、墙面等处经常摩擦,特别是鼻部、嘴以及眼周,导致皮肤变得粗糙、明显增厚,且掉皮屑、出现裂口乃至污秽不堪等。一般先是头部、眼周围、耳壳以及腹下皮肤出现小的丘疹、水疮,破溃后会逐渐形成结痴,并造成脱毛,如果继发感染细菌就会变成化脓创。另外,病猪往往还伴有油皮症。2.防治措施。治疗时,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g的伊维菌素注射,也可在患部涂抹或者喷射1%敌百虫溶液,每周1次,连续用药2~3次即可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病猪也可选择在患处涂擦双甲眯等药物或者进行喷雾治疗。如果病猪患部面积过大,且又选用*性较强的药物,要采取分片划区的方式进行治疗,且每隔2~3d用药1次,防止发生中*。此外,治疗要尽可能选择在温度适宜和晴朗的天气进行,且涂药后注意防止病猪舔食或者啃咬患处。猪场引种时必须对新引进的猪只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合群饲养。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猪舍卫生良好,保持干燥、清洁和适当通风,并经常更换干净垫草。妊娠母猪上产床前必须经过杀螨处理,防止后代仔猪患病。发现有猪只患病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尽快采取相应治疗。病猪治疗后需要放置在经过消*的猪舍内饲养。三、猪丹*1.临床症状。该病的典型症状是病猪皮肤出现红斑和疹块,一般只有1只或者几只会突然发生死亡,没有死亡病猪的体温会明显升高,有时能够超过42℃,呈现高热稽留。该病可分成三种类型,即急性型、亚急性型或者慢性型。急性型,主要是发生败血症以及突然死亡,妊娠母猪还容易发生流产。发病初期,有些病猪皮肤出现潮红,接着发紫,通常是耳、颈以及背等部位比较多见,用手指按压会褪色,拿开手指则会复原;经过2~3d,皮肤表面会出现不同形状、大小的凸起红斑,通常是耳后、颈下、胸腹下部以及四肢内侧多见;症状减轻后,红斑能够消失,而症状加重时,会相互融合成片。病程可持续3~4d,耐过即可变成亚急性型或者慢性型。亚急性型,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菱形、方形或者圆形疹块,一般病猪发病经过2~3d会在其肩、背、胸、腹以及四肢等部位的皮肤上出现,略微在皮肤表面突出。初期疹块会发生充血,用手指按压能够褪色;后期疹块形成瘀血,呈蓝紫色,用手指按压不会褪色。慢性型,一般是从急性型或者亚急性型耐过变成,主要特征是皮肤坏死和跛行。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关节发热和疼痛,接着发展至肿胀以及僵硬。2.防治措施。病猪要立即采取注射给药,可按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8~10万IU青霉素G,每天2次,连续使用3d;或者按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5.0mg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d;或者按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2.5mg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d。同时,要在猪饲料中添加药物混饲,可按每吨饲料添加g阿莫西林、50g舒巴坦,连续饲喂1~2周。另外,猪场还要按照免疫程序适时接种猪丹*疫苗。
猪业信息
面向全国养猪人提供每日养猪行业信息、生猪价格,*策解读、养猪技术、猪病防治、用药指导等。指纹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