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猪大肠杆菌病是养猪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能够造成哺乳仔猪发生*痢、白痢,以及保育猪发生水肿病。虽然猪场规模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升,但猪大肠杆菌病仍是困扰猪场管理者的重要猪病,影响着猪场的盈利水平。因此,文章主要从临床分类、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策略4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猪场管理者、兽医工作者防控该病提供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
规模猪场;大肠杆菌;防控策略
大肠杆菌是自然界分布最为广泛的细菌之一,是人与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大肠杆菌具有较多的血清型,仅有少数血清型菌株具有致病性,致病性菌株可引起人或动物发生以腹泻为主、偶有败血症的临床症状。猪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各个日龄段的猪只均易感染。猪大肠杆菌病可通过粪便、乳汁、胎盘、饲料、饮水等途径传播,感染猪只的肠道可能发生炎症或*血症,对日龄小的仔猪危害较大,可造成低日龄仔猪大量死亡。
1临床分类
猪的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急性传染病,根据发病猪只临床特点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仔猪*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仔猪*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出生1周内的仔猪较为易感,发病仔猪以*色水样腹泻为特征,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仔猪白痢又叫迟发型大肠杆菌病,一般发生在仔猪出生1周后到断奶前,发病仔猪以白色粥样性稀粪为特征,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猪水肿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发生在断奶仔猪至保育阶段的猪只,具有发病急、零星散发、致死性高等特点;发病猪只眼睑、皮下、胃肠黏膜、肠系膜等处出现水肿,共济失调,叫声嘶哑。
2临床症状
2.1仔猪*痢临床症状
仔猪*痢一般发生在仔猪出生后3d左右,最迟一般不超过出生后7d。仔猪*痢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很快波及全窝,甚至整栋。患病仔猪的粪便多呈*色或褐色的半透明水样状,具有腥臭味,在粪便中常看到未经消化的乳小片。患病仔猪脱水严重,消瘦,皮肤皱起松弛,活力较差,反映迟钝,如不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患病仔猪机体循环酸碱失衡,最终衰竭死亡。
2.2仔猪白痢临床症状
仔猪白痢一般发生出生后7d至断奶前的哺乳仔猪,发病率较高,死亡率相比仔猪*痢较低,传播速度较慢,自愈仔猪较易形成僵猪。患病仔猪粪便呈现乳白色或*白色粥样状,腥臭。患病仔猪肛门及后驱被粪便污染,被毛杂乱,食欲下降,活力较差,体重下降,日龄较大的患病仔猪一般能自行恢复,但低日龄患病仔猪常因衰竭而死亡。
2.3猪水肿病临床症状
猪水肿病一般发生在保育阶段的猪只,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患病猪只多为该群中营养状况良好、体重较大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50%之间,死亡率可高达90%,不具有传染性。急性型多以突然死亡,病程一般在2h左右,共济失调、转圈、抽搐、嘶叫等情况。慢性型患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四肢内侧有红色斑块,病程一般在12~24h之间。
3病理变化
3.1仔猪*痢病理变化
急性卡他性胃肠炎、出血性肠炎是仔猪*痢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胃的容积增大,胃内有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壁水肿,胃底和幽门部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胃黏膜变性、坏死、脱落。患病仔猪常发生肠炎及败血性病变,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多出现卡他性炎症。肠壁变薄,半透明样,肠黏膜变性萎缩,甚至脱落。心、肝、肾、脑的表面可能有出血点,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3.2仔猪白痢病理变化
仔猪白痢也会出现胃肠卡他性炎症,但相比较仔猪*痢较轻。胃幽门部充血水肿较为严重,胃内可见有酸臭味凝乳块。小肠的肠腔扩张,肠壁变薄半透明,黏膜充血,肠腔内有灰白色浆糊状内容物,并有气泡。小肠黏膜水肿,甚至坏死脱落,肠绒毛萎缩变短,肠黏膜上常可观察到有大肠杆菌附着。肠系膜淋巴结轻微肿胀,切口外翻。心、肝、脾、肾等器官病理变化不明显。
3.3猪水肿病病理变化
猪水肿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组织水肿、皮下水肿,特别是胃壁、肠系膜水肿最为明显。胃壁黏膜可见半透明、胶冻样水肿,贲门处水肿发生比例高。肠系膜水肿主要发生在结肠段,肠黏膜有出血点。患病猪只眼睑、面部、皮下、内脏器官等出现水肿,颈部、肠系膜、颌下淋巴结水肿较为明显。胸腔、腹腔内有渗出液,常含有纤维素。心内膜、心外膜常有出血点,心包液内含有纤维素。有些患病猪只的关节腔中有*色液体。
4防控策略
4.1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是预防疾病的基础,猪场管理人员应根据猪场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疫苗免疫。在母猪妊娠至84d、99d时进行疫苗免疫,选用三价大肠杆菌K88-K99-P灭活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母猪妊娠期没有疫苗免疫的猪场突发大肠杆菌病后,可选用K88-K99二价苗对仔猪采取紧急免疫,或者给仔猪注射八联免疫球蛋白,以降低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仔猪出生后15~20d注射水肿病灭活苗,可有效预防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4.2批次化生产
批次化生产是降低该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大肠杆菌是环境中的常在菌,很难彻底清除,但通过批次化生产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环境中大肠杆菌的存在量,降低猪群发病风险。分娩舍采取小单元生产,全进全出,转出断奶后的母猪、仔猪,清理粪便、饲料、杂物,清洗栏舍、垫板、保温设施、料槽等,待栏舍干燥后,对栏舍及其栏舍内物品进行消*,通风干燥3~5d,转入待产母猪前1d再次对栏舍进行消*。保育舍转入仔猪前也可采取此流程进行清洗、消*。
4.3环境控制
栏舍内环境差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由于仔猪受自身生理特点所限,加之如果气候多变、长期阴雨天气,很容易发生该病。特别是冬春季节,温度降低,地面湿冷,环境变化带来的应激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进而引起仔猪发生大肠杆菌病。因此,要根据仔猪日龄给予合适的温湿度环境,严格控制栏舍内的温湿度,及时清理栏舍内粪便,保持栏舍内干燥、卫生。通风换气,降低栏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定期消*,降低空气中大肠杆菌含量。
4.4饲养管理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坚持母仔同防、同治,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手段。在母猪妊娠期间,根据妊娠需要给予合理的营养水平,确保母猪体况良好,为提高母猪泌乳的质与量打下基础。进分娩舍前,对妊娠母猪进行全身清洗、消*。分娩期间,及时清理产床及母猪后驱脏污,仔猪吃乳前要对母猪乳头进行清洗,用高锰酸钾溶液对乳头消*,同时要挤掉前几滴奶水。做好分娩舍、保育舍大环境与小环境温湿度管控,给予猪群充足干净的饮水,喂饲专配料,确保合理营养。
4.5合理保健
防控动物疾病需要做到预防与管理相结合,强化动物保健工作。看似健康的猪群,大肠杆菌可能在部分猪只、猪群中存在,如果猪群受到环境、疫苗等应激因素的影响,猪群可能就会发病。因此,猪场生产管理过程中,可根据猪群情况进行保健。仔猪出生12h内,可通过饲料、饮水等途径进行广谱抗生素药物保健。可通过微生态制剂进行保健,如非致病性大肠杆菌肉汤培养物、抗菌肽提取物、生物活性肽等。也可通过中草药进行保健,如*连组方口服液、复方白头翁散、车前子提取物等。
4.6对症治疗
仔猪*痢、白痢治疗采取“杀菌、解*、补液”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用药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性强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采取静脉推射、腹腔注射等途径给药进行治疗,治疗时一定要坚持剂量足、疗程够、母仔同治的原则,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实践证明,采用复方中草药进行治疗也可收到良好效果,如白头翁、龙胆草、*连复方制剂。通过活菌制剂及微生态制剂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繁殖,也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的同时,也要做好环境消*、温湿度管控等工作,以确保疗效。
本文选自《猪业科学》年第3期“主题策划”栏目:P38-40(版权归《猪业科学》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阅读更多内容可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