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TUhjnbcbe - 2021/6/22 14:59:00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管壁的筛查和诊断试验

1.出血时间(BT)

参考值:6.9±2.1分钟,>9分钟为异常

临床意义:

BT延长见于

血小板明显减少:ITP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vWD

血管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药物影响:阿司匹林、肝素

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大分子糖蛋白,成为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的桥梁。vWF、纤维素连接蛋白(Fn)可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vWF还是保护因子Ⅷ活性和稳定因子ⅧmRNA的物质,可促进因子Ⅷ的合成和分泌。

临床意义:

减低:血管性血友病(vWD)

增高: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等

第二节血小板的筛查和诊断试验

1.血小板计数:~×/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L,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大

血小板增多:×/L,慢粒,真红,急性感染,某些癌症

2.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测定

原理:ELISA

临床意义:

增高:ITP、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次输血)、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观察病情:ITP患者的治疗效果

3.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

原理:玻球法、玻璃滤器法

临床意义:

PAdT增高: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PAdT减低: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等

4.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原理: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

临床意义:

PAgT增高: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PAgT减低:血小板聚集能力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第六章临床病原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测方法

标本采集基本原则:

在疾病早期、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尽量避开正常菌群、采集来自感染部位的标本。

一、血液:

(一)、标本采集:

采血部位:肘静脉。

采血量:成人:10ml分装需氧和厌氧培养瓶;婴儿和儿童:1-5ml

采集的时间:

(1)疑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脓*血症的患者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标本采集。

(2)在寒战时或高峰期前0.5-1小时采集标本。

(3)对于采用抗菌素治疗的患者则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

(三)、常见病原体:

革兰氏阳性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葡、肠球菌等

革兰氏阳性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产单核李斯特菌

革兰氏阴性球菌:卡他布兰汉菌、脑膜炎奈瑟氏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等

真菌:念珠菌、曲霉菌等

厌氧菌: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四)、临床意义:

正常人的血液标本是无菌的。

菌血症:少量细菌进入血循环,为一过性,不繁殖或很少繁殖,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

脓*血症: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

还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

二、脑脊液

(一)、标本采集:

无菌操作,腰穿采集脑脊液标本。采集量:3-5ml

(四)、临床意义: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

1、细菌性脑膜炎: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引起,冬春季发病较多,使用青霉素类和磺胺、头孢类药物治疗有效。

B、结核性脑膜炎:

C、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

2、真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常见。

免疫力低下患者易并发真菌感染。

3、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感染.人畜共患病。媒介:蚊虫

隐性感染多见,持久免疫。发病者病死率高。

4、其它病*:麻疹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朊病*:传染性病*性痴呆,又称典型的克雅病或人类疯牛病

脊髓灰质炎病*:脊髓灰质炎

三、脓液:

(三)、临床意义:化脓性炎症为主:

1、外伤: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常见,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放线菌感染也较多。

注意厌氧菌感染:破伤风和气性坏疽。

2、烧伤: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常见。

3、急性化脓性骨关节炎:金葡、溶血链球菌

4、拔牙:放线菌感染

四、痰液

(一)、标本采集:

痰:鳞状上皮10个25个/低倍镜视野为合格标本。

(二)、临床意义:正常人下呼吸道标本也是无菌的。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病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五、粪便:

(三)、临床意义;

1、细菌性痢疾(菌痢):志贺菌感染

2、细菌、真菌、病*引起的胃肠炎:

3、细菌性食物中*:细菌产生*素,在夏秋季发病,呈集体和爆发性。常可危及生命,常见沙门氏菌、金葡、肉*梭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4、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

5、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消化性溃疡。

六、尿液:

(一)、标本采集:

经膀胱穿刺留取的尿液和经导尿管留取的尿液应该是无菌的。

正常留尿:用无菌管,外尿道消*后留取中段尿立即送检。

2、尿液标本应做计数,超过-cfu/ml有意义。

(二)、常见病原体:

80%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占70%

20%为革兰氏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真菌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意义:

泌尿道感染:指大量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可分为上泌尿道感染和下泌尿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多为经尿道口的上行性感染所致。

七、泌尿生殖道标本: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检查性传播疾病(STD)

1、艾滋病:HIV

2、淋病:淋病奈瑟氏菌

3、梅*:梅*螺旋体

4、软下疳:杜雷克嗜血杆菌感染所致

5、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病*

6、性病性慢性肉芽肿: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

7、非淋球菌性阴道炎:支原体和衣原体

8、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状病*感染,与生殖器肿瘤相关。

第二节细菌耐药性检查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AST)的意义:

1、检测致病菌的耐药性,预测临床治疗效果。

2、指导临床用药。

3、发现或提示耐药菌株的出现。

4、监测细菌耐药性。

敏感(S):所分离菌株能被测试药物使用推荐剂量时在感染部位通常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

中介(I):体内药物浓度在大剂量给药或局部大剂量给药时可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耐药(R):所分离菌株不能被测试药物常规剂量可达到的药物浓度所抑制,或者分离菌株可能存在某些耐药机制,或治疗显示药物对分离菌株的治疗效果不可靠。

联合用药的四种结果:

无关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活性等于其单独活性。

拮抗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活性低于其单独活性。

累加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活性等于两种单独抗菌活性之和。

协同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活性显著大于两种单独抗菌活性之和。

可发生协同的情况:

1)、联合用药的抗菌药物在不同部位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活封闭细菌的新陈代谢。

2)、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增进后者进入细胞

3)、β内酰胺类与抑制剂联合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

因文章编辑有限,共30页,需要完整版请私信!!!

会员资料群上线啦!!!

如需更多资料并有需要下载电子版的同学,可加入会员资料群

会员资料群提供永久免费下载服务,并持续更新

终身会员价:9.9

入群方式:请添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