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血前评估
1.1手术及创伤患者
1.1.1红细胞输注
1)血红蛋白(Hb)>g/L,血细胞容积(Hct)>0.3,可以不实施输注;
2)Hb<70g/L,Hct<0.21,应立即实施输注;
3)Hb为(70~)g/L,倘若患者伴有较明显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包括头晕、乏力和心悸等,应实施输注。
1.1.2血小板输注
1)血小板计数(Plt)>×/L,可以不实施输注;
2)Plt<50×/L,应立即实施输注;
3)Plt为(50~)×/L,倘若伴有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应实施输注;
4)特殊情况:①留置导管、胸腔穿刺、腰穿、骨穿、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拔牙或补牙等有创操作或检查,或正常阴道分娩或剖腹产或体外循环等,Plt≤50×/L,应实施输注;②硬膜外麻醉,Plt≤80×/L,应实施输注;③大手术,Plt≤×/L,应实施输注;④头颅、眼部、脊柱与前列腺等特殊部位手术,Plt≤×/L,应实施输注。
1.1.3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
1)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1.5倍正常值,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肝病患者INR>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应立即实施输注;
2)急性大出血输注大量保存期相对较长红细胞制剂后,出现出血不止,应立即实施输注;
3)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伴有出血倾向,在相应血浆药源性制剂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4)对抗华法令药物过量,可以实施输注。
1.2非手术患者
1.2.1红细胞输注
1)Hb>g/L,Hct>0.3,可以不实施输注;
2)Hb<60g/L[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Hb<40g/L],Hct<0.20,应立即实施输注;
3)Hb为(60~)g/L,倘若患者伴有较明显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包括头晕、乏力和心悸等,应实施输注。
1.2.2血小板输注
1)Plt>50×/L,可以不实施输注;
2)Plt≤10×/L,应立即实施输注;
3)Plt为(10~50)×/L,倘若伴有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应实施输注;
4)特殊情况:①存在其他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因素(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Plt<30×/L,应立即实施输注;②急性大出血后大量输注晶体液或人工胶体液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Plt<50×/L,应立即实施输注。
1.2.3浓缩白细胞混悬液输注
1)经G-CSF或GM-CSF治疗>5d,中性粒细胞计数(NBC)<0.5×/L,伴有严重危险生命的细菌或霉菌等感染患者,应实施输注;
2)新生儿败血症与严重粒细胞机能低下,应实施输注。
1.2.4血浆输注
1)新鲜冰冻血浆:各种原因导致的多种不稳定凝血因子或抗凝血酶Ⅲ缺乏,PT或APTT>1.5倍正常值,或INR>1.5(肝病患INR>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应实施输注;
2)普通冰冻血浆:各种原因导致的多种稳定凝血因子缺乏,应实施输注。
1.2.5冷沉淀输注
1)获得性或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Fib)<1.0g/L],伴出血倾向或拟实施手术,在血浆药源性纤维蛋白原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2)血友病A患者血浆FⅧ活性较低伴有明显出血倾向,在血浆药源性FⅧ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3)1型(去精氨酸加压素无效)和2B、2N型(禁忌使用去精氨酸加压素)的血管性血友病(vWD)患者,在含vWF的血浆药源性FⅧ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4)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弱的尿*症伴有出血、溶栓治疗过度和原位肝移植出血等患者,可以实施输注。
二、输血后评价
2.1评价方法
在每次实施输血(<24h多次输血,按1次计算)后24~48h,对通过单一实验室指标改善,或单一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或实验室指标与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作评价。
2.2评价指标
2.2.1红细胞输注
2.2.1.1实验室指标
1)精确计算:输注红细胞后<24h复查Hb,并与输血前比较,倘若未达到预期值则判定输注不佳{Hb预期升高值=〔献血者Hb(g/L)×输注血量(L)/患者体重(kg)×0.(L/kg)×90%(注:输注血量指全血量,红细胞应折算成对应全血量,儿童应将公式中常数0.85改为0.09)};
2)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50kg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2U(洗涤红细胞3U)大约可使Hb升高10g/L、Hct升高0.03,由于Hb检验误差允许值为±10g/L,故临床判断输注红细胞是否有效,要看输注后Hb升高是否≥20g/L。
3)排除出血、溶血等倾向。
2.2.1.2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2.2.2血小板输注
2.2.2.1实验室指标
1)精确计算:Plt增加校正指数(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体表面积(m2)=0.×身高(cm)+0.×体重(kg)-0.]。最低有效指标:输注后1hCCI>/μL或CCI>7.5×/L;24hCCI>/μL或CCI>4.5×/L。
举例①:患者50kg,身高cm,1U单采血小板(血小板总数2.2×,下同)输注后1hPlt增高值/μL,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μL×1./2.2=.48/μL,说明输血有效;
举例②:患者50kg,身高cm,1U单采血小板输注后1hPlt增高25×/L。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25×/L×1./2.2=18.54×/L,说明输血有效。血小板回收率(PPR)又称血小板恢复百分数(%)=[(输注后Plt-输注前Plt)(/L)×血容量(L)×%]/输注血小板总数。
最低有效指标:输注后1h回收率>30%,24h应>20%;成人血容量75mL/kg。举例:患者50kg,1U单采血小板输注1hPlt增高值25×/L,PPR(%)=[(输注后Plt-输注前Plt)(/L)×血容量(L)×%]/输注血小板总数=(25×/L)×(3.75L)×%/2.2×10^11=42.61%,说明输血有效。
2)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50kg的患者输注输注1U单采血小板,可使Plt升高30×/L。
3)排除出血、DIC等倾向。
2.2.2.2临床出血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2.2.3浓缩白细胞混悬液输注
1)由于中性粒细胞输注后很快离开血循环,先在肺部积聚,而后分布于肝、脾,感染部位,故不能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值评价输注疗效;
2)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是唯一评价指标。输注后观察患者感染是否得到控制或体温是否下降等。
2.2.4血浆与冷沉淀输注
2.2.4.1实验室指标
1)精确计算:以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增高为疗效评估指标,按FFP15mL/kg或冷沉淀15IU/kg,每12h输注1次,连续输注2次,FⅧ活性可增高30%;
2)粗略计算:APTT或/和PT或/和INR或/和出凝血时间改善或恢复至正常。
2.2.4.2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文献来源:中国输血杂志年6月第26卷第6期《临床输血适应性和有效性评价流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