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42岁,外地来京民工。主因“发热伴头痛1天”于年5月9日20:55来诊。患者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来院当天早晨出现发热,Tmax38.9℃,伴畏寒、寒战,自服安乃近后大汗、热退,逐渐出现头痛,伴恶心,无呕吐、腹痛及腹泻,伴皮肤散在瘀斑,因头痛、乏力症状进行性加重来我院急诊就诊。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差,大、小便无明显异常。
符合典型流行型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临床特点,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另外,需与以下情况进行鉴别:
1、其他化脓性脑膜炎:根据近年来的监测发现,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体依次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临床以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为其特点。与流脑不同,其发病无季节性,多为散发而不引起流行。多有感染病灶,如肺炎、中耳炎、脐带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等。皮疹少见,罕见皮肤瘀点、瘀斑。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可检出与原发感染灶相同的病原菌。
2、结核性脑膜炎:多见于儿童,近年来成人较多见。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起病1~2周后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脑脊液呈毛玻璃状,细胞数0.2~0.3×/L,淋巴细胞多见,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减低,后者对结核性脑膜炎有诊断意义。
3、流行性乙型脑炎:儿童多见,夏秋季节流行,与蚊虫密度有关。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惊厥、昏迷、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等。无皮肤黏膜瘀点,脑膜刺激征相对较轻。脑脊液澄清,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4、肾综合征出血热:本病常年散发,秋冬季多见。表现为发热、“三红”(面、颈、胸皮肤充血潮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皮肤可见出血点,肾损明显,血小板降低。典型临床表现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出血热抗体阳性,脑脊液无改变。
患者病情危重,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首先给予生命支持治疗,纠正休克,维持循环稳定。入院后予以吸氧,快速补液ml,血压上升不明显,之后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升压治疗。因临床表现符合典型流脑改变,随即对患者进行隔离,并加用青霉素(万U,Q4h)、头孢曲松(2gqd)静脉输注抗感染治疗,并应用甘露醇降颅压治疗。4:00复查急诊八项:BUN10.8mmol/L,CREμmol/L,Ca++1.68mmol/L,K+3.1mmol/L,CO2CP17.5mmol/L,GLU8.42mmol/L;血气分析(鼻导管吸氧5L/min):pH7.,PCO.4mmHg,PO.5mmHg,HCO3-18.4mmol/L,BE-5.4mmol/L;复查血常规:WBC20.1×/L,N89.7%,HGBg/L,PLT21×/L;凝血全项:PT31.0s,INR1.91,FIBmg/dl,APTT66.5s,FDP20μg/ml,D-二聚体ng/ml。给予储氧面罩吸氧,并输血浆和血小板以纠正DIC。
次日上午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寒战发作后皮肤有新的瘀点出现,进行皮肤瘀癍穿刺涂片送细菌室检查,并立即行血培养检查。13:30瘀癍穿刺涂片回报:找到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因患者病情危重,不能配合,无法进行腰穿检查。
患者最后确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医院进一步诊治。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好发于冬春季,2~5月为发病高峰。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个临床类型:
1、普通型:最常见,约占全部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后发病者的90%左右。分为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三期,但临床上常难以明确划分。
2、暴发型:此型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且发展迅猛,如不及时抢救,常在24小时危及生命,病死率高。儿童多见,按其临床特点,又分为3型:①休克型:过去又称华佛氏综合征,起病急骤,表现为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并合并严重中*症状,可在短期内(12小时)出现皮肤广泛瘀点、瘀斑,并迅速扩大,或继以瘀斑中央坏死。休克为此型流脑的重要表现,易并发DIC。②脑膜脑炎型:脑实质炎症和水肿。除有高热、头痛和呕吐外,可迅速陷入昏迷,频繁惊厥,锥体束征阳性,血压持续升高,球结膜水肿,部分病人出现脑疝,有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呼吸不规则。③混合型:同时具备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临床表现,此型最为凶险,治疗亦较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
3、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黏膜可有少量细小出血点;亦可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可有轻度炎症改变。咽培养可有脑膜炎双球菌。
诊断流脑分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及确诊3种情况。有流行病学史(冬春季节发病、1周内有流脑病人密切接触史或本地有流脑流行),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即可诊断疑似病例。在此基础上,伴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即为临床诊断病例。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细菌学或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流脑。
在脑脊液检查方面,需要注意两点:①在病初或休克型病人,脑脊液外观多为澄清,细胞数、蛋白和糖量尚无改变,可表现为压力增高。典型的流脑脑膜炎期,压力常增高至mmH2O以上,外观呈混浊米汤样甚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至1×/L以上,并多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②对临床有明显颅压增高表现者,宜在应用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压后再行腰穿;腰穿时应使脑脊液缓慢流出,必要时腰穿针芯不要全部拔出,以免因脑脊液流出过快、过多而发生脑疝。
细菌学检查包括:①涂片:取皮肤瘀点组织液或离心沉淀后的脑脊液做涂片染色,可在中性粒细胞内、外发现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阳性率约60%~80%。②培养:取瘀斑组织液、血或脑脊液,进行培养。推荐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培养。血清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早期诊断。
从国内发表的流脑误诊病例报告来看,流脑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前3位分别为上感、其他原因的败血症、各种原因的紫癜。而其他疾病误诊为流脑的,前3位分别为:其他细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而从误诊病例的年龄分布分析,婴幼儿多为上感、高热惊厥、败血症、婴儿腹泻,在成年病人中则多为其他细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此例患者为外地民工,春季发病,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及皮肤瘀斑,皮肤瘀斑处穿刺涂片找到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临床表现典型,属确诊病例。患者发病凶险,短期内皮肤瘀点、瘀斑进展迅速,血小板急剧下降,并存在休克,属暴发型中的休克亚型。
因流脑在我国属法定传染病中的乙类,因此一旦疑似,即要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
在治疗方面,包括病原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两个方面。
1、病原治疗:尽早应用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其中青霉素G为首选抗菌药物,宜大剂量应用,以使脑脊液含量达到有效浓度。成人推荐应用万IU~万IU/次静脉滴注,q8h,疗程5~7天。另外,可选用氯霉素和头孢菌素(首选头孢曲松钠),对暴发型病人,可联合应用上述药物。①支持治疗:包括脱水降低颅压、迅速纠正休克和DIC、降温及营养支持治疗等。对于纠正DIC,宜尽早应用肝素抗凝。另外,对中*症状明显的病人,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利于纠正中*性休克。可应用氢化可的松~mg/d静脉注射,一般不超过3天。
这是一例典型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患者,病情凶险、进展迅速,预后差。我科针对既往诊断病例总结出以下临床注意事项:
(一)诊断方面1.在北京地区流脑的特点是,①流行季节,高峰在4~6月,但1~3月亦可见;②好发于外来务工人员,如民工及其子女是发病的主要人群。③骤然高热、出血点、脑膜刺激征。2.本病发展迅速,包括皮肤瘀点及瘀斑、神志状态、血压及呼吸,其中血小板数进行性下降速度甚快,可以4~6小时计,及时复查血小板,提示DIC进展过程。3.我科曾因全身广泛瘀点、瘀斑,曾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昏迷、全身瘀斑曾疑脑膜白血病;因发热、关节肿痛、瘀斑,曾疑风湿性关节炎,在来诊后2小时休克、呼吸骤停死亡,经尸检证实各脏器广泛出血、血栓,为典型DIC病变,推断此例为流脑。4.强调栓塞性瘀斑对诊断的重要性,其特点为边缘不整、境界清楚,是典型DIC体征,发热后迅速出现者多为流脑,如发热后3~4天出现,金葡萄球菌败血症可能性大。
(二)治疗方面1.关于抗生素选用如是流脑,青霉素与三代头孢菌素作用类似,但后者对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更为敏感,包括对青霉素耐药细菌。2.本病有不可预测性,在数小时内可突然恶化,故一旦怀疑本病,就应严密观察,积极治疗,应在来诊30分钟内给入抗生素、激素,并注意DIC的防治。
病例来源:医院急诊科
作者:高伟波曹宝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