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fever)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当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的波动上限即为发热。
小儿发热大体分为两大因素: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长期发热明确发热的病因至关重要。
感染因素
非感染因素
病*、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
无菌性炎症:创伤、手术、恶性肿瘤等
呼吸系统: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等
免疫性疾病:川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热等
消化系统:病*性、细菌性肠炎等
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捂热综合征、甲亢、惊厥、暑热症等
泌尿系统: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
自我神经功能紊乱
中枢神经:脑炎、脑膜炎等
累积体温调节中枢损失中枢性脑炎脑炎后遗症等
心血管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等
其他:结核、风疹、幼儿急疹、手足口病、流感等
发热热度分类
低热37.5℃-38℃,中热38.1℃-38.9℃,高热39℃-41℃,超高热≥41℃
发热时间分类
急性短期发热发热时间1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
长期发热发热时间≥1周,有些可无明显症状、体征;
原因不明发热(FUO)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
慢性低热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
发热热性分类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发生变化,同时热型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受到影响。
1)稽留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不超过0.6℃,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的症状明显期。
2)弛张热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常见于伤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
3)间歇热发热回到正常至少24小时又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双峰热24小时内发热有两次高峰,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复发性或再发性发热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体温正常,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热型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处理原则:
(1)对症治疗
如对原因不明的高热患儿,在查找病因的同时应采取降温措施。
对长期高热患儿,需考虑长期应用解热镇痛剂的不良反应,应首先选择物理降温。
(2)支持治疗
对持续发热的患儿,因长期入量及热卡不足,体力消耗较大,除注意饮食营养易消化外,可酌情给予支持治疗(如输血、部分静脉高营养等)。
(3)试验性治疗
如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患儿,高度怀疑某种疾病时,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可同时给予针对此病的特异性治疗,观察疗效以验证诊断。
(4)中药辨证治疗
对部分孩子退热有效,但多不能确定发热病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