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传染性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TUhjnbcbe - 2020/12/13 11:08:00

什么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人类是该细菌唯一的天然宿主,在体外易自溶而死。

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素。病菌侵入机体繁殖后,因自溶或死亡而释放出内*素,内*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故出现皮肤瘀斑和微循环障碍。

严重败血症时,因大量内*素释放,可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中*性休克。

典型症状

1、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分为4期,其症状如下: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约为1~2天,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2)败血症期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缩等*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脾肿大。

(3)脑膜炎期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血压可升高而脉搏减慢,重者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2~5天后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3周内痊愈。

2、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少数患者起病更急剧,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病死率高,儿童多见。可分为三种类型:

暴发型休克型

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以高热、呕吐、惊厥起病。患儿于短时间内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瘀点和瘀斑,并迅速扩大融合。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发花,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脑膜炎型

多见于年长儿,发病急,除高热、皮肤瘀斑外,脑实质损害临床表现明显,出现一系列颅内压增高症状,剧烈头痛、极度烦躁,反复呕吐,频繁惊厥,肌张力增高;嗜睡,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混合型

兼有上述两种暴发型的临床表现,病情最为严重。

3、轻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多见于流脑流行时,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4、慢性型流行脑脊髓膜炎

此型少见,主要为成人。病程迁延数周至数月,间歇出现寒战、发热,伴有皮疹或瘀点,多发性大关节疼痛,少数患者有脾肿大,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后再次发作。需多次做血培养方可能获阳性结果。如延误诊断或治疗,也可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心内膜炎或心包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对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早诊断早干预非常关键,特别是病情急重的患儿,如治疗不及时则病死率高。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耐药菌问题的出现。

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脱水剂的应用,用脱水剂后适当补液,使患者维持轻度脱水状态。

肾上腺皮质激素亦可同时应用,以减轻*血症,降低颅内压。

除此之外,还有亚冬眠疗法,主要用于高热、频繁惊厥及有明显脑水肿者,以降低脑含水量和耗氧量,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氯丙嗪和异丙嗪肌注或静推,安静后置冰袋于枕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使体温下降至36℃左右。以后每4~6小时再肌注一次,共3~4次。

2、预防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3、做好防护,流行季节在人员拥挤的场所内应戴口罩

特别注意事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危害大,一旦确诊,需积极配合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染性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