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曰:“天下物无全美”。这句话放在一个人身上,也同样适用,哪怕这个人是一个伟大的哲人。
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思想家福柯去世,而伴随着他死去的声音,还有那令人缄默的病症:HIV。
当翻开福柯的书籍,你会发现,那是一本本厚厚的、晦涩的、而又极具启发的哲学著作,直到现在,他的《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等著作还仍然风靡全球。
但当谈到福柯的生活,你又很难想象,那些深奥而又有深意的书籍居然是出自福柯之手。因为,福柯的生活是如此的放纵不羁,以至于很难让人将他同哲学家身份联系在一起。
那么,这位著名哲学家工作之外的鲜为人知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是否真像传闻的那样死于HIV?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又能带给我们哪些生命的启示?
现在,就让我们先从认识福柯谈起……
一、福柯是谁?他凭什么这么伟大?
说福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一定没有人反对,因为,仅就他那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不论好坏),就值得这样的称呼。
福柯去世前,他曾销毁了大量的个人文件,并且他还禁止任何人在他死后发表一切他无意中留下来的文稿。
正是这样,福柯死后,一度催生了偷卖福柯公共演讲录音和自由转抄本的黑市,而那里的生意十分火爆。
甚至,在巴黎还特别成立了研究机构,专门研究福柯。
20世纪90年代,随着福柯相关著作传入,在我国也曾掀起了狂热的福柯热潮。
可以说,20世纪,“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有像福柯这般的影响力!”
你可能会问,福柯到底是谁?为什么这么出名?
这就不得不介绍一下福柯的生平。
年10月15日,福柯出生在法国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凭借出色成绩,福柯进入了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
福柯毕业后,曾留校教了一段时间的书,但他对这个职业不是很感兴趣,于是他很快便离开法国,先后在瑞典、波兰、德国等大学担当文化代表,后来也在北美上过课。
同时,福柯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敢于直言,每遇不平即拍案而起,例行公事般地评论时事、参加游行活动等。
游行中的福柯
如果仅凭这些经历,就说福柯非常了不起就有点牵强了。
那福柯为什么能享誉世界?
其实,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他的研究的方向是如此的独特,并且思想观点非常“犀利”,以至于让无数人为之折服;其二,福柯的生活,是如此的放纵不羁,仿佛只要听过他的生活的人,就可以释放了自身的压抑。
首先,他研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我们先抛出一个观点:按照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说法,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客观意义的现象,不论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社会的正常现象,比如一些边缘文化:犯罪、自杀、性等。
而福柯研究的,正是这种边缘文化,他深入地探讨了疯癫、性等边缘现象,并提出了非常犀利的见解。
比如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福柯说道:
“在中世纪,疯子可以自由自在地逛来逛去并且受到尊重,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他们却被当做病人关进了疯人院,一种‘被误导的慈善’大行其道。”
在《词与物》中,福柯断言:
“人很快消失,恰似一张埋没在海边砂砾里的面孔。”
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福柯更是金句频发,彻底引发了轰动:
“从学校到各行业,从军队到监狱,我们社会的主要惯例体制表现出邪恶的效能,极力对个人施以监控,‘消减他们的危险状态’,通过反复灌输训诫条例来改变他们的行为,结果将不可避免地造就一些毫无创造能力的‘驯顺的团体’和听话的人群。”
像这种振聋发聩的观点不胜枚举,毫无疑问奠定了福柯的社会哲学中“扛把子”般地位。
其次,福柯的私生活也是相当隐晦、神秘,甚至可以说是放纵不羁。
福柯是男同,这一点,福柯生前就没有否认过。
他敢于反抗世俗,并且十分大胆的谈论性反常行为是如何出现的,他非常有见地说出这样的话:
“行使权力的痛快被逐出‘驯顺团体’之后,不可避免地会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在性幻觉中重现,爆发为‘权力和痛快的永恒螺旋运动’,促使新的性反常行为疯狂增长;这些性反常行为具有多种表现形态,有的有益,有的有害。”
而且,他还为那些性反常的人群正名,他在年说道:
“为自己的性活动而殉身的人所显示的,是‘人的抒情诗般的内核,他的隐形的真实,他的可见的奥秘’。”
“死于‘性疾病’,无非是在从事‘耶稣受难式的活动’。那是赋予一种怪异得令人作呕的生活‘一副不可变换的面孔’。
而他自己,在去世之前,一直和一个名为达尼埃尔德费尔的同性伴侣保持“亲密关系”,这种关系长达23年之久。
因此,他是在用生命的“极限体验”,去辅助自己的学术研究,真正地做到了生命与学术紧密结合。
二、福柯之死
年6月25日,福柯医院病逝,年仅59岁。
福柯的去世,曾轰动了法国。
当时,总理亲自为他的死发布了悼念讣告。
而《世界报》、《解放报》和《费加罗报》等媒体均在头版发布了他逝世的消息。
甚至《解放报》(周末版)以十二版的篇幅,专门出了一期特别副刊,向大家详细介绍福柯的生平和著作。
福柯生前接受采访的图片
同时,福柯的葬礼也意外地变得异常的隆重。
在福柯去世四天后,也就是年6月29日,福柯的遗体告别仪医院后面的一个小院里,原本这场仪式只通知了福柯的朋友们,但结果来了好几百人,一度难以容纳。
有一位著名的送葬者谈到,他当时“想离开那里,但又只想偷偷地溜走,然而在那水泄不通的人群里,这简直就不可能。”
而来到这里为福柯送别的人,无不是些比较著名的人物,有享誉世界的学者,有著名的作曲家、历史学家,有高官,有影星等等。比如在现场的就有哲学家保罗·韦纳、皮埃尔·布迪厄,历史学家乔治·杜梅泽尔,作曲家皮埃尔·布雷,甚至还有法国司法部长罗贝尔·巴丹特尔。
然而,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柯已经患病,大家对福柯猝死显然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毕竟当时福柯《性史》这本巨著才刚又出了2卷,大家都还在翘首以待剩下的卷本的出版。
那么,福柯究竟是怎么死的?为何死得那么突然?
福柯死后,逐渐有一种传闻,说福柯死于HIV,并且这种声音越来越甚。
但是法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个人隐私的国家,而福柯自己对于是否身患HIV历来都是闭口不言的,因此,医院显然不可能泄露关于福柯病情的太多信息。
年6月27日,经征求福柯家属并得到认可,《世界报》重印了他的医生们发表的医疗公报,公报详细记载了福柯的死因:
“米歇尔福柯于年6月9医院神经科门诊部,接受进一步检查,因为他的神经症状由于败血症并发已复杂化。检查结果发现颅内有数块脓肿。经采用抗生治疗,初期效果很好,病情有所缓和,使米歇尔·福柯得以在去世前一个星期看到人们对他的新书的初步反应,此后,病情迅速恶化,医治无效,病人于6月25日下午1时15分去世”
可见,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说明,福柯死于由败血症并发的复杂的神经病症。丝毫没有提及HIV。
但是,对于这一结果,后面人们显然不相信。
三、福柯的真实死因:揭秘福柯不羁的性史
既然医疗机构已经有了明确的诊断的医疗公报,那为什么还有福柯死于HIV这一说法呢?
因为,很多证据都指明,福柯极有可能死于HIV。
他的伴侣德费尔谈到:“年夏天刚过,福柯便有了一种经常发出刺耳的干咳的毛病,这无疑使他产生了染上此疾(HIV)的担心。”
而且有证据表明,年到年初期间,福柯自己也像许多罹患绝症的病人一样,并不特别想知道所有的事实。因为他曾赶走了一位前来和他谈诊断结果的医生,只问了一句:“还有多久?”
德费尔说道:“医院不愿意透露病人信息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医生,还是福柯,都在隐瞒病情,谁都没有对他说过实话!”
此外,还有一项特别的生活方面的线索,指明福柯极有可能死于HIV。
年左右的美国反文化社区
福柯在年,迷恋上了旧金山海湾区的同性社区,并在之后数次(分别是、、年)前往旧金山,每次都生活了一段时间。当时,他白天在高校上课,晚上赶赴旧金山浴室进行“极限体验”,而且非常喜欢SM虐恋。
而在当时,HIV病毒才刚刚发现,并且正在北美的同性社区疯狂传播,引发了公共卫生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他的好几位好朋友都将这一情况向福柯谈过,但是福柯不以为然。比如他的学生兼朋友霍维茨跟他在咖啡馆聊天时,福柯就这样说道:
看看那已经诞生了的同性社区吧,再看看HIV在对这种社区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吧。真可怕,真荒谬!一个已经冒了那么多风险、已经赢得了如此巨大胜利的群体,现在却在向外部权威寻求指导,为的是摆脱一场危机。他们在依赖国家卫生官员的帮助,在倾听医生的忠告。真是难以置信。要知道,整个世界,包括权力游戏、真实游戏,所有这一切都是危险的!可事情就是这样,你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谁会怕HIV?你可能明天就会被车撞死。连过马路都是危险的!如果同一个少男的行为会给我带来快乐的话,那么何乐而不为?我们拥有权力,我们不应放弃它。”
直到年,福柯在明显感觉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然前往旧金山浴室,拿自己的肉躯和心灵去试验,去感受临近精神崩溃、狂乱和死亡的种种“梦幻兴奋”,以期从中获取对“真实”的“顿悟”。
显然,福柯这些放纵的生活,连同当时的危险的环境,让人们不得不推测其死于HIV。
现在,福柯已经离世,医疗机构也不可能重新鉴定其死因,但是,从福柯的身边的朋友谈论,以及相关学者的考究可以看出,福柯的确大概率死于HIV,这点在下文的其他事情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四、如何面对死亡?福柯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著名性社会学家李银河说:平静死去的人很多,但像福柯那样从死亡中感受到快乐的人凤毛麟角。
福柯在生命的后期,诠释了快乐地死去的生命哲学。这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真的值得学习。
那么,福柯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呢?
至少看到了三种态度:
其一,袒露真实,直面生死,从容地拥抱死亡。
福柯在生命后期的时候,尤其注重“真实”。而过去,福柯都是一个不喜表露自我的人。正像罗贝尔·巴丹特尔说的,生命、死亡和衰老等个人问题,都是一些他本来不愿探讨的问题。
福柯认为写作是在隐藏自我
但是,在福柯即将逝世的那几年,福柯却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