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常见的遗
TUhjnbcbe - 2024/10/3 18:25:00

导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疾病,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心悸、疲乏、头晕、恶心呕吐、酱油色尿或浓茶样尿,由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引起,平时无需治疗;急性溶血期一般采用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

01定义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临床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陷疾病,遗传方式为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可能会导致溶血性贫血。G-6-PD缺乏症最初由进食蚕豆引起,因此民间称其为“蚕豆病”。但蚕豆病仅为G-6-PD缺乏症的分型之一,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02分类

1、根据G-6-PD活性和临床表现分类

Ⅰ类为酶活性<正常10%,表现为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Ⅱ类为酶活性<10%,表现急性溶血。Ⅲ类为酶活性为10%~60%,酶活性中度缺乏,因感染或药物诱导溶血性贫血。Ⅳ类为酶活性为60%~%,酶活性正常,无溶血性贫血。Ⅴ型为酶活性增高(>%),无症状。

2、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类

(1)轻型

血红蛋白(Hb)大于等于51g/L,尿隐血(+++)以下。

(2)中间型

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Hb为31~40g/L,尿隐血(++)以下。Hb为41~50g/L。Hb大于等于51g/L,尿隐血(++)。

(3)重型

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Hb小于30g/L;Hb为31~40g/L,尿隐血(+++)以上。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衰、酸中毒等。

3、根据主要表现分类

G-6-PD缺乏所致溶血的主要表现为四种临床类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蚕豆病;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药物或感染诱发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03发病情况

全世界约2亿人患此病。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患病率为0.2%~44.8%。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高发,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04病因

1、致病原因

本病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被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2、诱发因素

食物:主要为蚕豆,也有红酒、蓝莓、苦瓜诱发的案例。

药物:如抗疟药(伯氨喹)、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硝基呋喃类、维生素K等。

感染:近期患病毒或细菌性感染,如病毒性呼吸道炎、肺炎、传染性肝炎、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伤寒、败血症等。

其他诱因:如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心肌梗死、手术麻醉等。

05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极大,许多患者可终身不发作或仅有轻微症状,不影响寿命及生活质量。部分发病期可发生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可能因高胆红素血症诱发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伤。

1、主要症状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常发生于出生后2~4天。

黄疸:面部、躯干、四肢皮肤发黄,巩膜发黄、尿色加深、发热、厌食乏力、嗜睡、严重时可诱发胆红素脑病,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患儿还可出现肌肉张力下降、吮吸无力等表现。

(2)急性溶血性贫血

乏力,发热,寒战,黄疸:面部、躯干、四肢皮肤发黄,巩膜发黄,尿液浓茶色、酱油色,贫血,严重者可出现溶血危象,表现为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口渴、腹痛、腰痛、背痛,甚至意识不清、抽搐。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3)慢性溶血性贫血

06诊断

(一)诊断依据

家族病史,基因检测、G-6-PD活性检测和血常规检查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方法。

1、病史

有半月内食用蚕豆或蚕豆制品史、2天内服用可疑药物史或感染史。

2、临床表现

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呈红色或浓茶色、酱油色等。体格检查时,检查皮肤颜色有无异常。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溶血发作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迅速下降。出现变形和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网织红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2)G-6-PD缺乏筛选试验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是目前常用的筛选试验。通过测定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速度,可以间接反映G-6-PD的活性。

(3)G-6-PD荧光斑点试验

可通过荧光出现时间来测定G-6-PD的酶活性,G-6-PD缺乏症者的荧光出现时间较正常人延迟。

(4)硝基四氮唑蓝试验

可测定体内G-6-PD活性。

(5)G-6-PD活性测定

红细胞G-6-PD活性的定量测定方法有多种,G-6-PD缺乏症患者其红细胞G-6-PD活性低于正常平均值的40%。

(6)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试验

在发病48小时内均可检出Heinz小体,计数>5%,溶血停止后即呈阴性。

4、基因诊断

G-6-PD基因碱基位点突变检测是最直接、准确的诊断方法。

(二)鉴别诊断

1、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相似点:均有面色苍白、皮肤巩膜黄染等。

不同点: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可因服用磺胺类药物、抗疟药、水杨酸类药物等引起,多无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血常规、基因检测、荧光斑点试验、硝基四氮唑蓝试验等鉴别。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相似点:均有面色苍白、皮肤巩膜黄染等。

不同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还会出现遇冷或遇热时症状加重。可通过自身免疫检查等鉴别。

3、新生儿败血症

相似点:均有面色苍白、皮肤巩膜黄染等。

不同点:新生儿败血症多因严重感染引起,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可通过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鉴别。

七、治疗

治疗目的:本病未发作时无须治疗;发生急性溶血时,治疗目的为去除诱因、缓解症状。

1、一般治疗

停止服用诱发溶血的药物、食物,治疗原发感染,避免冷热刺激和过劳。

2、药物治疗

(1)叶酸

用于急性溶血重症输血后,避免溶血危象。

(2)碳酸氢钠

可以使尿液保持碱性,以防止心衰、休克、酸中毒、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3)抗氧化剂

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可以稳定红细胞膜,减轻溶血。

(4)糖皮质激素

用于治疗并发症。

(5)维生素E

可防止细胞损伤。

(6)抗生素

可控制感染。

(7)补液治疗

必要时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3、其他治疗

黄疸过高者需予以治疗以防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而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损伤。

(1)光照疗法(~nm蓝光)

可以分解未结合胆红素,促进转化产物排出体外,直至黄疸明显减退(<μmol/L)。光疗的副作用有腹泻、脱水及青铜症等,应注意补液。因维生素B易受光氧化破坏,致使GSH还原酶活性降低,可加重溶血,光疗期间应补充维生素B。

(2)血浆置换疗法

起效快,适用于核黄疸早期、血清胆红素≥μmol/L者。

结语:本病为基因缺陷病,无法被完全治愈,急性期发作后的恢复时间与患者酶缺乏程度有关,有溶血自限性G-6-PD缺乏症所致急性溶血的特点是具有自限性,即当溶血达到一定程度,引起溶血的诱因虽未解除,溶血过程不再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常见的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