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图学鹅常见病毒病的防控 [复制链接]

1#
戴戒指可能引发手指病患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14753.html
(本文约字15图,阅读时间约11分钟)

鹅常见的病*病主要有小鹅瘟和副粘病*病。

1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危害4~20日龄的雏鹅,可造成大批死亡,见图1。

1.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细小病*,本病*对外界环境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2%~5%氢氧化钠、10%~20%的石灰乳敏感。本病*对雏鹅表现出特异性的致病作用,不能引起鸭(雏番鸭除外)、鸡等禽类及哺乳动物的发病。病*在患病雏鹅存在于肝、脾、肾、胰、脑、血液、肠道和心肌等各脏器及组织中。

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30日龄以上的鹅很少发病,发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也越高。最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出现在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可达95%~%,15日龄以上的雏鹅比较缓和,有少数患病雏鹅不经治疗可自行耐过。在前一次大流行患病后痊愈或无症状感染的种鹅产下的种蛋所孵出的雏鹅对本病具有可靠的免疫力,一般不会发病。本病自然流行呈现周期性和爆发性,在每次大流行之前常见有一年或数年发病率极低,所以采用每年更换部分种鹅群的饲养方式,一般不会发生大流行。

1.2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2~3d,症状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为主要特征,其症状的表现一般与感染发病时的雏鹅日龄有关系。

1.2.1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全群。

1.2.2急性型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或扭转(见图2),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雏鹅两腿麻痹;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

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d,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1.2.3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d,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能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1.3剖检变化

1.3.1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粘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色粘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1.3.2急性型病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见图3),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见图4),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cm)的栓子(见图5),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色的栓子状物,俗称为腊肠粪,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肠粘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

1.3.3亚急性型病例可见肠道的血管努张,十二指肠的粘液增多,粘膜呈现橘*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呈棕*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1.4诊断与防治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病*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诊断。

应用疫苗免疫种鹅是预防本病有效而又经济的方法。种鹅产蛋前及时接种小鹅瘟疫苗。商品雏鹅于1~3日龄和20日龄,分别注射小鹅瘟卵*抗体,能有效预防发病。加强饲养管理和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可以预防和控制本病。

发病后对同群未感染的雏鹅应用小鹅瘟卵*抗体或小鹅瘟抗血清注射,进行紧急治疗。紧急治疗时先注射健康鹅,再注射治疗发病鹅,以免引起注射传染。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

2鹅副粘病*病(鹅新城疫)

鹅副粘病*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2.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粘病*,属副粘病*科副粘病*属。病*广泛存在于病鹅的内脏器官内(脾脏、肝脏、肠管等)。病*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干燥、消*剂、日光及腐败所杀死。

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呈地方性流行。患病鹅和病愈后带*者为传染源。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水平传播。各种年龄的鹅对鹅副粘病*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15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下降。

2.2临床症状病鹅精神萎顿,缩头垂翅,食欲不振或拒食,饮水量增加,行动缓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面随水流漂游。病鹅拉*白色、绿色稀粪便或水样便(见图6),有时带血呈暗红色。成年鹅将头插于翅下,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样液体,并有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特别是饮水后病鹅有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成年鹅病程稍长,产蛋量下降,康复鹅生长发育受阻。

2.3剖检变化病死鹅机体脱水,眼球下陷,脚蹼干燥,皮肤淤血,皮下干燥;肝脏肿大,淤血,有芝麻或绿豆大的坏死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变性;下段食道粘膜有散在的灰白色或淡*色芝麻大小溃疡结痂,剥离后留有斑痕及溃疡面;腺胃和肌胃粘膜充血,有出血斑点;肠道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空肠和回肠粘膜上常有散在的淡*色豆大小坏死性假膜,剥离后呈溃疡面,见图7;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有的病死鹅脑充血、淤血。

2.4诊断与防治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病原诊断。

给留作种用的鹅群从选留开始就采用鹅副粘病*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第一次免疫,于产蛋前15d时进行第二次免疫,再过90d再进行第三次免疫,这样就能使种鹅在产蛋期都具有较强的免疫力,用这样的种蛋进行孵化,雏鹅出壳后可受母源抗体的保护,提高雏鹅的成活率。也可以用小鹅瘟和鹅副粘病*病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或鹅副粘病*病和鹅疫里默杆菌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无该病母源抗体的雏鹅,应根据本地该病流行情况,于2~7日龄或10~15日龄进行第一次免疫,每只皮下注射鹅副粘病*油乳剂灭活疫苗;在免疫后60d再免疫1次。对有该病母源抗体的雏鹅,于15日龄以鹅副粘病*油乳剂灭活疫苗,肌内注射免疫即可。若紧急预防,应采用鹅副粘病*弱*疫苗注射,因为它产生免疫力的时间快。但20日龄以内没有该病母源抗体的雏鹅不能使用。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立即隔离病鹅,及时用灭活疫苗先免疫注射健康鹅,然后免疫注射假定健康鹅。采用小鹅瘟和鹅副粘病*病二联抗血清注射也有较好的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用鹅副粘病*高免血清每只2ml加60万IU青霉素肌内注射,隔1d再注射1次,有一定的疗效。适当采用病*灵和氧氟沙星或恩诺沙星配合维生素E、维生素C,可控制并发症或继发症的发生。

家禽科学杂志征订方法

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六)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五)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四)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三)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二)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一)新冠防控常态化家禽养殖更应重视生物安全浅析生态养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雏绿头野鸭副伤寒继发白色念珠菌病诊治8倍稀释血清可有效评估种鸡群沙门氏菌的感染当前水禽主要疫病的防控要点(下)当前水禽主要疫病的防控要点(上)禽业新媒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