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推荐(点击蓝色字体链接查看)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微生物检验操作规范化、特定菌鉴定及技术能力提升”实操
Testingofcosmetics
化妆品的微生物学检测
Microbiologicalexamination
Test
Preface前言
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化产品。
一、化妆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一)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来源
1、生产过程的污染(从原料到产品)
一次污染,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成分及其提取物、增稠剂、天然胶质、粉体、离子交换水、表面活性剂等。
2、设备、生产用具污染
储存罐、搅拌器、研磨机、灌装设备等
3、生产环境中受到污染
厂房空气和生产人员
(二)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1、化妆品营养成分与微生物的关系
碳源、氮源和矿物质
2、化妆品中的水分与微生物的关系
决定微生物能否生长和影响生长速度
3、化妆品的酸碱度、湿度等与微生物的关系
化妆品的PH约在4~7之间,适宜微生物生长;化妆品的生产、储藏和使用温度与微生物生长温度基本一致。
(三)不同化妆品的染菌特点
1、膏霜类(护肤类)
污染率最高,污染的微生物种类也最多。
检出率较高的有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色葡萄球菌,此外还检出有蜡样芽孢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肠杆菌属等。
2、发用类
富含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洗发水的主要成分烷基硫酸盐等较易繁殖绿脓杆菌等细菌和霉菌。
3、粉类
干燥,污染率较低,污染来源主要是原料,检出较多的是抵抗力较强的需氧芽孢菌。
4、美容类
制造过程中经过高温熔融,染菌量不应高。
此类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对人健康影响最大,特别是用于眼周围的眼部化妆品和唇膏等。
二、化妆品的卫生学检验标准
不得对使用部位产生明显刺激和损伤;
必须使用安全且无感染性;
化妆品卫生规范对其微生物学质量规定了对眼部、口唇等粘膜用以及婴儿和儿童用化妆品以及其他化妆品的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限值,并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
三、化妆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1.样品的采集
化妆品所采样品也应有代表性和均匀性。
对每批生产的样品应随即从任意两个以上的大样中随机抽取两个以上的包装单位(瓶、盒)作为中样。
检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样中抽取10g或10ml混合成一个检样进行检验。
样品包装上的名称、标签等均应与市场销售样品相同。
凡检出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规定的控制菌和致病菌时,要严格按检验要求准确鉴定,待确定无误时,再出结果报告,报告发出后不再留样或重新送(取)样复检
2.样品的预处理
化妆品样品与其他样品的不同之处:
一是化妆品中通常都加有防腐剂,二是化妆品的剂型较多且复杂。
(1)、残留防腐剂的去除
原则:能有效去除化妆品中残留的防腐剂:对微生物无害,不减少微生物的检出效果;不破坏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影响其理化性能。
方法:化学中和法、稀释法、离心沉淀法、薄膜过滤冲洗法等
(2)、供检样品的制备
原则:无菌操作、样品充分混合均匀、样品完全溶解。
四、化妆品的卫生细菌检验
化妆品作为特殊商品,微生物检验项目主要有菌落总数、粪大肠菌群、致病菌(绿脓杆菌、金*色葡萄球菌)。
1.菌落总数
检验方法、菌落计数方法及报告方式与食品抽样相似,不用点在于需要往营养琼脂培养基中添加卵磷脂、吐温80以中和化妆品中的防腐剂。
2.粪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是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44.5℃培养24~48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若从化妆品中检出粪大肠菌群,表明该产品受到粪便污染,可能存在肠道致病微生物并引起疾病,是评价化妆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际上广泛用此菌作为卫生指示菌。
化妆品中的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与食品检样相似
3.绿脓杆菌的检测
绿脓杆菌,即铜绿色假单胞菌,也称绿农假单胞菌,可产生蓝绿色素和荧光色素。
一般情况下该菌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可引起皮肤化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等。外伤及烧伤患者感染后最易引起化脓,并可引起败血症。
化妆品中不应检出绿脓杆菌。
根据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征对其进行鉴定检验: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能产生绿农菌素,可液化明胶,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在42℃下能生长等。
我国化妆品标准检验方法中规定十六万三甲基溴化铵和乙酰胺两种培养基均可使用。
4.金*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金*色葡萄球菌为革兰式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无芽孢,无荚膜,能分解甘露醇,血浆凝固酶阳性。
该菌是葡萄球菌中对人类致病力最强的一种,能引起人体局部化脓性病灶,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所以化妆品中不得检出金*色葡萄球菌。
根据本菌特有的形态及培养特征,应用Baird-Parker平板进行分离,该平板中的氯化锂可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生长,丙酮酸钠可刺激金*色葡萄球菌生长,以提高检出率,并利用分解甘露醇和血浆凝固酶等特征。以兹鉴别。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跟我们联系删除!
培训咨询、资料分享、技术交流群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