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女士(化名)前段时间总是时不时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体重下降,两颊凹陷,口齿咬字不清,胸闷、气喘、周身明显瘀斑瘀点。是旧病复发还是又有新疾病?王女士和家人医院血液科主任陈珮的门诊。
扑朔迷离
一沓厚厚的化验报告
进入诊室,王女士立马从包里掏出厚厚一沓的化验报告和出院小结……
原来,年,王女士就医院,结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考虑脑脊髓炎。当年王女士在昏迷一周后才彻底清醒。在医生的治疗和家人的精心调养下逐渐恢复,药物也只是口服很小的剂量维持。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已经恢复健康的时候,年9月,她出现了左侧视野缺损,经过积极治疗,直到年3月份才逐渐停用激素。而这次时不时出现的症状又让王女士感到,命运再次和她开起了玩笑……
刻不容缓
两侧脸颊出现大片乌青
了解了病情后,陈主任马上将她收治入院,并与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科医生联系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经检查,治疗团队排除了急慢性白血病、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那到底是什么引发患者血象那么明显的改变呢?当看到其他陆陆续续出来的血的化验结果时,所有人都不仅倒吸一口凉气,因为实际情况比大家想象中的更可怕。
王女士的凝血时间几乎都已经测不出了,抽血的针眼,按了一个小时,仍有鲜血不停往外冒,两侧脸颊,上午看着还没有任何问题,下午就出现了明显的乌青和大片瘀斑,看上去十分恐怖。从早上到现在短短6个小时的时间而已,患者出现了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是一种进展非常迅速,病情又万分凶险的出血性疾病。生死时速,刻不容缓,可是诊断还没有头绪,源头还没有找到。是感染?还是其他原因?是旧病复发还是出现了新的问题?
抽丝剥茧、
诊断结果终于浮出水面
王女士的脸色肉眼可见地越来越苍白,胸闷气促、高热反复……入院的第二天,随着空腹B超和空腹抽血的化验报告不断反馈,疾病的元凶似乎终于有了苗头,病房办公室弥漫着一种激动的气氛,大家隐约感觉离真相不远了——噬血细胞综合征,一种少见的以发热、血细胞减少、脾大等为主要症状的高炎症因子血症,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该疾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败血症、多脏器衰竭等疾病的临床症状往往相近或重叠,使诊断更具有挑战性,治疗常因不能确诊而延迟。
王女士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至少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明确的诊断。但诊断明确只是第一步,后续能不能渡过难关,该怎么有效治疗,难题摆在了治疗团队的面前。
治疗上,血液科团队采用了大剂量甲强龙联合芦可替尼、丙种球蛋白免疫治疗的办法,并根据凝血全套的实验室结果,予冷沉淀、纤维蛋白原、血浆、单采血小板补充凝血因子,红细胞悬液加强支持……治疗期间,王女士出现了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治疗的副反应,情绪烦躁、面色潮红,胃脘部不适、恶心呕吐,汗出反复,周身大片瘀斑瘀点。医生根据她的的证候进行仔细辨证论治,运用中药饮片滋阴降火、和胃降逆,凉血止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整个血液科团队不懈努力下,王女士的病情慢慢好转了,凝血时间恢复了,血常规也正常了。王女士自己用手机拍了很多的照片,其中有她发病时瘦骨嶙峋,两颊凹陷的照片,更多的是现在笑容满面的样子,她的笑容感染了周边每一个人。
科室简介:
上海中医院血液科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曾获上海市卫健委的重点培育专科和专病培育项目,医院医院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科室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深入进行中医中药为主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收治各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在血小板减少的诊治方面,科室注重健脾摄血,泻火凉血,结合患者辨证分型,选择自制制剂:加味归脾合剂、紫癜合剂及中药治疗,有效减少出血倾向,减缓激素*副作用,预防感染,形成规范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让血小板减少不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原标题:《抽血针眼,按了1个小时依然血流不止?!——医院血液科成功救治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