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禽大肠杆菌病都有哪些病变 [复制链接]

1#

禽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家禽的多病型的疾病总称本病首次报道于年,目前呈世界性分布。

国内各地的禽群普遍存在感染并常有发病。本病的特征是病型众多,临床上常见的病型有大肠村菌性胚胎病与脐炎、败血症、母禽生殖器官病等,症状特征各有不同剖检病禽常可见到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腹膜炎及眼炎脑炎、关节炎、肠炎、脐炎、生殖器官炎症和肉芽肿等病理变化。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为肠杆菌科大肠埃希氏菌属中某些具有致病性的血清型。本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卵圆形,多数有鞋毛,能运动,能产生内*素、肠*素、水肿*素和溶血素等*素。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玫瑰红色菌落(图22.1)。

本菌存在于败血型病禽的肝脏、脾胜、脑等实质性脏器,并大量有在于正常家禽的肠道及其粪便污染的环境中.据研究,在我国各地分离的鸡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主要有50多种,鸭源、鹅源大肠杆菌血清型亦为数众多。本病菌由于具有质粒,故极易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各种禽各日龄均易感染发病,病原可以经呼吸道、消化道、可视黏膜感染家禽,使该病水平传播。

也可由感染的种禽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禽。此外,交配等途径可引起种公母禽间的感染发病。由于病原常存在于正常家禽的肠道内,当家禽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由于感染途径多,且病原大量存在于被污染的自然环境中,使本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很高,流行普遍。

另外,由于本病病原的致病性具有一定的条件性,故在发生其他疾病时,常继发或合并感染本病,在饲养环境恶劣时,发病更为严重。

大肠杆菌性胚胎病与脐炎:感染胚胎在出壳前后死亡。出壳后1周龄左右死亡者,脐环愈合不良,卵*吸收不良。稍大日龄死亡者,可见纤维素性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等。

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多发生于中小禽,病禽症状为沉郁,厌食,严重下痢,粪便稀薄呈*绿色,机体迅速脱水,双脚干瘪(图22..3),消瘦,衰竭,死亡。病理变化主要是严重的纤维素性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等(图22.4~22.6)。

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发生于产蛋期母禽(俗称蛋子瘟,尤其多见于种鹅)。主要症状是病禽沾着混有卵清或卵*的恶臭稀粪。发病后期病禽的腹部膨大、下垂,逐步衰竭。禽群中病禽的死亡一般呈零星发生,病群产蛋率和种蛋孵化率明显下降。主要病理变化是具有明显的卵*性腹膜炎、卵巢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囊肿、种公禽外生殖器官发炎坏死等。还可能发生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等败血性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图22.7、22.8)。

其他病型:包括眼炎型、脑型(神经型)、关节型、肉芽肿病型、气囊病等病型。眼炎型主要表现为病禽眼前房积液、混浊,结膜炎,失明等;脑型主要表现为病禽嗜眠,歪头、扭颈,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多见于成禽),及发生额骨内骨板骨质炎、脑膜脑炎等;关节型病禽表现为运动障碍,关节肿胀,跛行等;肉芽肿型多见于成禽,病禽消瘦,衰弱,经过较长的病程后死亡剖检可见肠壁、心肌、肝脏等器

官组织形成大小不一的灰白色肉芽肿(图22.9~22.15);气囊病的病禽表现呼吸困难,喘气,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剖检可见气囊壁混浊增厚,严重病例气囊内有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

根据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应注意,在小鸭应与鸭疫里氏杆菌病等鉴别,对成鸡应注意与鸡白痢鉴别。必要时可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在防制上应特别注意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此外,应搞好环境卫生,尤其是饮水和饲料的卫生,控制好水禽的水域卫生。

(2)药物治疗。大肠杆菌对多种药物敏感,但其敏感性易变,应注意合理用药、联合用药及轮换用药。

(3)免疫接种。对禽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可取办法。

防治方案:福常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