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基于证据的集束化改进措施在预防早产儿晚发 [复制链接]

1#

本文原载于《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年第6期

近年来,越来越多极低或超低体质量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Intensivecareunit,ICU)得到救治,由于免疫功能不成熟,加上长期住院治疗,接受过多侵袭性操作,这些新生儿面临的感染问题十分突出。晚发败血症(Late-onsetsepticemia,LOS)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小胎龄儿和出生低体质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也是脑瘫等远期神经系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集束化干预理念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并逐项应用于某种难治的临床疾病患者中,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改善患者健康结局的一种有效举措[2]。目前在早产儿LOS的预防措施中,存在理论和循证证据不足的问题,且大多数为独立的干预措施,不能有效降低感染率。集束化干预理念可提高治疗及护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临床逐渐得到应用。已有研究证实,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实践中,集束化干预理念更加有效,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3]。本研究运用集束化干预理念,采用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Evidence-basedpracticeforimprovingquality,EPIQ)方法,评价其在预防早产儿LOS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医院早产儿ICU年5月至年4月收治的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例,女例,日龄(3.10±1.87)d,胎龄(30.82±2.02)周。纳入标准:(1)胎龄34周;(2)出生后7d内收入早产儿ICU治疗。排除标准:(1)入院时濒临死亡或治疗48h;(2)入院时已明确存在血流感染;(3)先天免疫缺陷患儿。其中以年5月至年4月收治的例早产儿为对照组,按照常规策略进行治疗和护理;以年5月至年4月收治的例早产儿为干预组,应用集束化质量改进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伦理批号:伦0328),且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资料收集

记录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包括新生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IPS)、Apgar评分;母亲特征: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产前是否使用激素、是否初产妇及分娩方式等。

1.3 LOS预防策略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包括:(1)注意手卫生;(2)发现或怀疑存在感染征象,及时应用抗菌药物;(3)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4)静脉穿刺注意无菌和消*;(5)院内感染患儿及时隔离。我院从年5月1日起对病区医师和护师进行预防早产儿LOS集束化质量改进策略培训,并成立有科主任、护士长、感控医师、感染办组成的质量改进小组,监督实施过程。干预组采用集束化质量改进措施,该集束化质量改进策略借鉴加拿大新生儿协作网质量改进项目经验,结合文献检索制订[4,5,6]。具体见表1。

.4 观察指标及定义

(1)监测指标: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手消*物质单位消耗量;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及每住院日使用天数;母乳喂养率、纯母乳喂养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使用率及平均留置天数;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感染事件调查分析比例;血管一次穿刺成功率。(2)主要结局指标:确诊败血症(非导管相关)、临床败血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3)次要结局指标:感染相关死亡例数、Ⅱ期及以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数、平均住院天数、平均全肠外营养(TPN)使用天数。手卫生依从率=实施的手卫生次数/应执行手卫生次数×%;手卫生正确率=正确的手卫生次数/实际进行的手卫生次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每个住院日使用抗菌药物天数=统计时间内出院患儿使用抗菌药物总天数/总住院天数×;母乳喂养率=任意量母乳喂养人数/住院期间接受母乳或配方奶喂养人数;纯母乳喂养率=纯母乳喂养人数/住院期间接受母乳或配方奶喂养人数;PICC使用率和平均留置天数:使用率=出院患儿留置PICC总人数/出院总人数×%,平均留置天数=出院患儿PICC留置总天数/出院总人数;感染事件调查分析比例=实施调查分析的感染例数/总感染例数;血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例数/总穿刺例数×%;感染相关性死亡:感染发生7d内发生的死亡,感染为死亡直接原因,或感染在原发病基础上加速死亡。

1.5 LOS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发病时间3d,分为确诊败血症(非导管相关)、临床败血症、CRBSI。败血症诊断标准参考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7]。CRBSI定义参考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订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指南[8]。临床败血症:有临床异常表现,未行血培养检查或血培养结果阴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中任何一项:(1)血液非特异性检查≥2项阳性;(2)脑脊液检查为化脓性脑膜炎改变;(3)血液中检出致病菌DNA。确诊败血症:有临床表现,血培养或脑脊液(或其他无菌腔液)培养阳性。CRBSI:置管48h后或拔管48h内外周血及导管尖端培养出相同菌落。

1.6 细菌分离与鉴定

住院72h后发生感染表现,疑似LOS,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经严格无菌操作于患儿桡动脉抽取≥1mL血液注入儿童专用血培养瓶中,并于1h内送检。PICC置管48h后发生感染表现,疑似CRBSI,除抽取外周血培养外,用半定量培养留取导管尖端5cm。正常PICC置管拔除后,亦行导管尖端培养。使用BACTEC-FX血培养仪(美国BD公司)对患儿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菌株的分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美国BD公司,PHOENIX-)进行病原菌的鉴定。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和上下四分位数间距(P25,P75)表示,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特征比较

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TRIPS评分、Apgar评分、母亲年龄、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产前是否使用激素、是否初产妇以及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集束化质量改进指标比较

干预组医师、护师和医技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所有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和.,P值均0.01)。干预组母乳喂养率、纯母乳喂养率、感染事件调查分析比例和血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59.、47.、6.和93.,P值均0.05)。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每住院日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均低于对照组(χ2=7.和.,P值均0.01)。干预组PICC使用率高于对照组(χ2=23.,P0.01),但平均留置天数低于对照组(t=5.,P0.01),见表3。

2.3 两组患儿LOS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例,发生LOS25例,发生率为12.5%,其中确诊败血症(非导管相关)6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大肠埃希菌1例,白假丝酵母菌2例);CRBSI5例(溶血葡萄球菌2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白假丝酵母菌1例);临床败血症14例。干预组患儿例,LOS发生10例,发生率为6.1%,其中确诊败血症(非导管相关)2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CRBSI3例(溶血葡萄球菌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临床败血症5例。干预组LO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P0.05)。干预组CRBSI发生率1.7/导管日(3例/2d),对照组CRBSI发生率3.9/导管日(5例/d),两组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儿治疗转归比较

干预组Ⅱ期及以上NEC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TPN使用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感染相关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是LOS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胎龄和体质量越小,LOS发生率越高。研究表明,在出生体质量g的早产儿中,LOS发生率为25%。早产儿LOS可导致相关并发症和不良结局的发生,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NEC、胆汁淤积症及早产儿脑病等。有效预防早产儿LOS的发生是改善患儿临床结局的关键之一[9]。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由于医护人员循证证据不足,缺乏预防感染理念,有创操作不规范,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喂养方式不合理,导致不能实施有效和可靠的措施降低感染率。而集束化方案通常包含3~6个有循证证据的干预措施,这些措施共同实施较单独干预更能改善患儿结局。

本院早产儿ICU借鉴加拿大新生儿协作网质量改进项目经验,在医院指导下,结合文献检索制订了6项有助于预防早产儿LOS的策略,包括手卫生、抗菌药物使用、母乳喂养、PICC置管、感染事件调查分析和皮肤穿刺。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集束化方案,干预组LO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预防早产儿LOS的集束化策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医院感染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早产儿由于住院时间长,护理操作多,抢救频率高,手卫生尤为重要。我国年一项新生儿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多中心研究显示,总体手卫生依从率为80.4%[10]。本研究通过质量改进,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从66.29%上升至94.56%,效果显著。除了手卫生宣教,督查和反馈,通过视频监控审查手卫生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依从性,特别是改善夜班期间的洗手情况。国外一项研究通过改善医务人员夜班期间的手卫生依从性,总体手卫生依从率从67%上升至92%[11]。早产儿因抵抗力弱,病情进展快,抗菌药物使用较为普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经验性"、"保护性"错误观念,使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疗程缺乏规范化和循证证据。研究证实,控制早产儿抗菌药物应用后,可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医院感染发生率[12]。相反不合理的抗菌药物的应用致使耐药菌和潜在致病菌出现,增加早产儿LOS和NEC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控制抗菌药物质量改进措施,取得良好成效,同时Ⅱ期及以上NEC发生率下降,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3]。PICC置管是早产儿中心静脉置管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类型,因此本研究选取PICC置管作为集束化干预的其中一项措施。PICC留置时间延长是增加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跟穿刺时间、次数、置管后管理亦相关。一项选取全国25医院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CRBSI发生率为2.4/导管日[14],国外报道新生儿CRBSI发生率在2.2/~4.8/导管日不等[15,16],本研究通过质量改进使PICC使用率增加,减少了血管频繁穿刺和高渗营养液对外周血管刺激,但留置天数明显下降,CRBSI发生率从3.9/导管日降至1.7/导管日,较国外发生率低,可能与我科建立的专业PICC团队和集束化管理有关。营养管理是早产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母乳较配方奶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早产儿母乳喂养可降低包括LOS在内的多种并发症,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对远期预后亦有益。我国早产儿母乳喂养率低,与传统的"坐月子"做法,母乳宣教不足,母乳储存和运送缺乏专业指导和设备有关。英国的一项研究,通过实施一系列质量改进措施,将纯母乳喂养率从26%提高33%,将部分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由50%提高到57%[17]。本研究通过多方位的母乳宣教和技术培训、提供泵奶的器具和场所、建立母乳库提供捐赠奶等一系列措施,使母乳喂养率和纯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感染事件的监测和调查分析对于查明潜在感染源,防止感染扩散至关重要[18]。以往的工作中,缺乏对感染事件的整体和深入调查,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不易查明。本研究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使感染事件的调查分析比例增加,可以更有效地制订感染预防措施。早产儿病情变化快,穿刺操作频繁,而皮肤穿刺增加早产儿院内感染风险。本研究通过检验项目集中操作、采用成功率更高的末梢血检验、设置专门的穿刺小组等措施,使血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从52.0%提高到77.3%,减少了频繁皮肤穿刺导致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19]。

本研究结果显示,集束化措施实施后,干预组患儿的感染相关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较少相关,需多中心大样本数据来进一步研究。干预组患儿的Ⅱ期及以上NEC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TPN使用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提示预防LOS集束化措施的应用,不仅使败血症发生率下降,同时使相关并发症减少,治疗转归好转,有利于减少住院费用和患儿预后。基于证据的集束化改进措施预防早产儿LOS,效果显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越来越多的应用集束化策略进行质量改进,同时需要不断根据最新证据进行更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儿临床结局,使患儿受益。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 考 文 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