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技术指南春季生猪常见疫病防控 [复制链接]

1#

春季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潮湿阴冷天气多。在饲养管理不当、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卫生消*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猪场极易发生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特别是细菌性疾病多发。因此,猪场在全力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同时,加强春季多发和常发疫病的防控十分重要。

一、加强疫病的诊断监测

猪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猪流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多种疫病容易在春季发生和流行。猪场应加强对猪群的临床巡查和健康状况监测,及时发现发病猪只,快速排除疫情隐患。采集病死猪临床样本,进行实验室诊断检测,一旦发现疫情,应尽快按程序报告,并尽早采取隔离、消*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二、用好疫苗免疫手段

对猪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疫病可采取疫苗免疫预防。猪场要根据本场疫病流行特点,制定科学适用的免疫程序,选择合格、质量可靠的疫苗制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与用量进行免疫。免疫注射应一猪一针头,防止人为传播疫病。免疫后要进行免疫抗体监测,确保达到群体免疫效果。猪场要严格按照疫苗保存条件要求,运输和储存疫苗,保证免疫切实有效。

三、强化卫生消*措施

消*可以降低、消除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春季可适当增加消*频次。猪场应建立定期消*制度,定期更换和添加大门出入口消*池中的消*液,每周对猪场周围道路消*2~3次,每天对猪场内道路及其环境消*1次。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对产房、保育舍和生长育肥舍进行2~3次带猪消*。

四、强化生物安全管理

猪场应限制无关人员进出,严格实行猪场人员进出的更 衣换鞋、消*及淋浴等卫生制度。外来车辆及其他运输工具不允许进入猪场,场内车辆及其他运输工具进出猪场应进行彻底清洗和消*。严格控制场内人员、车辆、物品以及猪只的流动。建立符合本场实际的生物安全制度,并严格落实。

五、做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病死猪及其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等污染物的随意处理不仅会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面积扩散和远距离的传播,还可能造成疫情在养殖场内连绵不断的恶性循环,造成养殖环境的深度污染。要对病死猪、排泄物、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传播。

六、加强饲养管理

猪场应按照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来合理搭配饲料,定时定量。确保饲料新鲜无霉变、饮用水清洁。在疫苗接种和投药时避免惊吓猪只、减少应激。及时清除猪舍内的粪便和尿液。科学调整猪群饲养密度,加强猪舍通风换气,保证猪舍内空气清新,同时注意防寒保暖。

七、进行药物预防和保健

气温骤变、更换饲料等应激因素会导致猪只免疫力下降。猪群容易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仔猪副伤寒等细菌性疾病。防控这些疾病的重点是做好猪群的药物预防和保健工作,在养猪生产的不同阶段(哺乳仔猪、保育猪、生长育肥猪和母猪)选择性地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使用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八、春季多发猪病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

(一)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群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引起仔猪腹泻的病*主要有猪流行性腹泻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病*、轮状病*以及猪丁型(德尔塔)冠状病*;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魏氏梭菌等。

1.病*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病*、轮状病*及猪丁型冠状病*等均可引起仔猪腹泻。临床上四种病*之间的混合感染情况较为严重,是导致猪场腹泻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

1.1流行特征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呕吐、水样腹泻、脱水为主要特征。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主要侵害2~3日龄的新生仔猪,发病率与病死率可高达%。病猪及隐形带*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因病猪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粒子,污染的饲料、饮水、环境、运输车辆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消化道传播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独感染,也可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轮状病*和猪丁型冠状病*引起二重或三重混合感染。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严重腹泻、呕吐和脱水为主要特征。10日龄内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幼龄仔猪死亡率可达%。5周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和死亡率都逐渐降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病猪和带*猪是该病重要的传染源,其排泄物、乳汁、呕吐物、呼出的气体等能够携带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给易感仔猪。猪传染性胃肠炎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12月至次年的4月份。

轮状病*感染是由轮状病*引起仔猪多发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猪精神萎顿、厌食、呕吐、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特征。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多发。8周龄以内仔猪易感,感染率可高达90%~%。病猪排出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

猪丁型冠状病*是一种新出现的可致仔猪腹泻的病*,我国猪场的阳性率达到18%~20%。

1.2防控措施

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生产管理方式。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猪只抵抗力。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把好仔猪初乳关,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一旦发病,应将发病猪立即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中,加强护理,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传播。因病猪抵抗力下降、畏寒,要加强对病猪的保温工作。提高小猪出生一周内保温箱温度。加强场区道路和猪舍内外环境的卫生消*。保持猪舍温暖清洁和干燥,猪舍空气清新,确保饲料质量,不使用霉变饲料。

做好疫苗免疫。选择高质量的疫苗,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尤其是做好母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提升母猪群的母源抗体水平。

2.细菌性腹泻

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魏氏梭菌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临床上感染普遍,也是导致猪场腹泻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2.1流行特征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包括仔猪*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和仔猪白痢(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仔猪*痢是初生仔猪发生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90%)和死亡率(50%)均很高。临床症状以排*色或*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不愿意吃奶、精神萎顿、粪便呈*色糊状、腥臭,严重者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仔猪*痢在春季气候多变、圈舍潮湿时多发。

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多发生于断乳当天。临床上以排灰白色、糊状腥臭味稀粪为特征。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本病没有明显季节性,但在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时易发。母猪饲料质量较差、母乳中含脂率过高等常常是本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菌感染引起,主要发生在6月龄以下猪,1~2月龄仔猪多发。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及带*猪,通过粪尿排出病原菌,污染外界环境。仔猪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本病没有明显季节性,在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气温多变时容易发生。仔猪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偶发生于2~4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症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2.2防控措施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改善饲养卫生条件,用具及食槽应经常清洗,圈舍保持清洁、干燥。在气候多变的春季,要保持猪舍内的温度恒定,在天气骤冷时,要注意防寒保暖。

做好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仔猪断奶前要提早补料,逐渐增加饲料的饲喂量;断奶后不宜突然更换饲料,要限制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的饲喂,增加日粮中纤维素的含量。

做好母猪临产管理。应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换干净垫草。母猪产仔后,对母猪乳头、乳房和腹部皮肤擦洗干净,逐个奶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母猪哺乳。

进行药物防治。对于各种细菌性腹泻,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要考虑轮换用药,以免产生耐药性菌株。

在流行情况严重的猪场,可进行疫苗免疫。

(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引起,以母猪繁殖障碍、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仔猪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特征

临床上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育肥猪与成年猪呼吸道症状为特征,常继发细菌感染。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病猪和带*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可经呼吸道(口)、消化道(鼻腔)、生殖道(配种、人工授精)伤口(注射)等多种途径感染病*。病*可经胎盘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猪感染病*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传播给其他易感猪。易感猪也能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的运输工具、器械、物资、饲料等感染。

猪场有多个*株流行,既有基因1型即欧洲型*株,又有基因2型即美洲型*株,以美洲型*株为主。当前最主要的流行*株为类NADC30*株,市场使用的疫苗对类NADC30感染不能提供完全保护。有的猪场存在多种谱系*株混合感染的情况,增加防控难度。

当前猪群中流行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株的致病性均不强,属中等或低致病性*株。感染猪场以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为主,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以呼吸道疾病为主。

2.防控措施

强化引种控制。积极推进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如需引进猪只、精液,必须坚持引自阴性的猪场。引进种猪要先隔离、观察,并进行病*检测,确定核酸检测阴性后再并群饲养。

做好场内生物安全。做好猪舍卫生、维护猪场环境清洁、定期进行带猪消*,杜绝饲养员串舍,场内净道与污道分开,灭蚊、蝇、鼠等。

科学合理地进行疫苗免疫。在猪蓝耳病流行猪场或猪蓝耳病阳性不稳定场,可以根据本场流行*株进行匹配猪蓝耳病弱*活疫苗的使用;在蓝耳病阳性稳定场应逐渐减少猪蓝耳病弱*活疫苗的使用,甚至停止使用弱*活疫苗;在蓝耳病阴性场、原种猪场和种公猪站,停止使用弱*活疫苗。

(三)猪瘟

猪瘟是由*病*科瘟病*属的猪瘟病*引起猪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

我国猪群感染猪瘟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性。种猪的持续性感染和仔猪的先天性感染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通常是隐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可以造成妊娠母猪带*综合征,引起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和弱仔等,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妊娠期间胎儿通过胎盘感染病*导致先天感染,胎儿出生后表现体弱、死亡,或震颤等临床症状,有的呈现免疫耐受而无临床症状,对以后注射的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发生猪瘟,不发病的仔猪也可以向外界排*成为传染源。这也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猪瘟病*的持续性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低下,造成与猪肺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病混合感染,以及并发猪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等病例增多。

2.防控措施 

做好疫苗免疫防控。选用高质量的猪瘟疫苗,制订科学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加强免疫效果监测评估,掌握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提升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同时通过监测淘汰疑似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仔猪,杜绝可能的传染源。

净化种猪群。种猪(主要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主要因素,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和免疫状态,坚决淘汰感染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感染猪瘟的关键措施。由于监测抗体比监测抗原容易,加上持续感染的母猪在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上升不明显,所以通过抗体监测,可以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水平低的种猪,从而达到净化种猪群的目的。

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在整个养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中执行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逐步改善生猪养殖场生态环境,提高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切断猪瘟病*在养殖场内外传播的可能,逐步建立起猪瘟阴性猪群。

(四)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不仅感染猪,犬、猫、牛、羊也可感染发病。

1.流行特征

不同阶段的猪只在感染伪狂犬病病*后所出现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其中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的症状尤为明显。感染母猪表现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症状,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常出现返情而屡配不孕或不发情;公猪常出现睾丸肿胀、萎缩、性功能下降、失去种用能力;新生(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断奶仔猪发病率20%~40%,死亡率10%~20%;生长猪、育肥猪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增重滞缓,发病率高,无并发症时死亡率低;成年猪呈隐性感染。

该病的传染源是带*的病猪、隐性感染猪、康复猪,野猪,带*鼠。病猪的飞沫、唾液、粪便、尿液、血液、精液和乳分泌物等均含有病*。种猪初次感染康复、恢复生产后将终生带*,在应激、抵抗力下降时,猪只可发病。

近些年,由伪狂犬病病*变异*株引发的疫情逐渐平稳,但仍在流行。

2.防控措施

做好灭鼠工作。鼠极易传播伪狂犬病病*,其个体小,灵活性大,一旦感染伪狂犬病病*,随着其运动可迅速将病*向四处传播,因此猪场应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定期开展灭鼠工作。

及时隔离发病猪。及时隔离疑似感染猪只,对圈舍进行彻底消*,避免更多的猪只感染。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对同群猪进行检测。

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有弱*苗、灭活苗、基因缺失疫苗。应尽量选用一种疫苗,防止多种疫苗混合使用。

(五)猪细小病*病 

猪细小病*病是由猪细小病*引起的一种猪繁殖障碍病,该病主要表现为胚胎和胎儿的感染和死亡,特别是初产母猪发生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但母猪本身无明显的症状。

1.流行特征

各品系和年龄的猪均易感。母猪和带*公猪是主要传染源。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病*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而带*猪所产的活猪能长时间带*排*,有的终身带*。感染种公猪也是该病最危险的传染源,可在公猪的精液、精索、附睾、性腺中分离到病*,种公猪通过配种传染给易感母猪,并使该病传播扩散。

当前猪群猪细小病*病感染率高,基因型复杂多样。该病与猪圆环病*2型混合感染在猪群中常见。

2.防控措施

把好引种关。引种前了解引进猪群是否有猪细小病*感染,怀孕母猪是否有繁殖障碍临床表现,母猪群是否做过疫苗免疫接种等情况。

做好疫苗免疫接种。疫苗免疫是预防猪细小病*病、提高母猪抗病力和繁殖率的有效方法,选择合适的疫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

做好隔离和消*。猪只饲养过程中,发现母猪产木乃伊胎或者死胎,立即进行紧急隔离,安排专门的饲养员管理带*的母猪、仔猪等,同时使用专门的饲养用具等,并与健康猪只使用的器具彻底分开,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另外,还要对猪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和消*。对病死猪与产出的死胎、病猪排出的粪便、采食的饲料以及其他污物等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

(六)猪圆环病*病 

猪圆环病*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环状DNA病*,根据抗原性和基因型的不同,可分为猪圆环病*l型、猪圆环病*2型和猪圆环病*3型。其中猪圆环病*l型普遍认为无致病性,而猪圆环病*2型和猪圆环病*3型可造成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断奶猪和育肥猪的呼吸道病综合征,仔猪的先天性震颤等,还能引发免疫抑制,诱发其他疫病发生。

1.流行特征

猪圆环病*2型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各日龄猪都可感染,但并不都能表现出临床症状,其临床危害主要表现在猪群生产性能下降。病猪和带*猪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可在猪群中水平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和保育期的仔猪,尤其是5~12周龄的仔猪,急性发病猪群的病死率可达10%,因并发或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感染而导致死亡率上升。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保育和生长育肥猪,呈散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繁殖障碍主要发生于妊娠母猪。

我国猪群中猪圆环病*2型感染呈常在性,临床上单独感染猪圆环病*2型的猪场较少见,通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猪细小病*等混合感染。

2.防控措施

做好猪群的基础免疫。做好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整体的免疫水平,可减少呼吸道疫病的继发感染。

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和混群制度,避免不同日龄猪混群饲养;减少环境应激因素,控制并发和继发感染,保证猪群具有稳定的免疫状态;加强猪场内部和外部的生物安全措施,引入猪只应来自清洁猪场。

(七)猪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所引起偶蹄动物发生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

1.流行特征

病猪、带*猪以及带*的其它动物均可为传染源,易感猪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损伤的黏膜和皮肤而感染。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犬、猫、吸血昆虫等也可传播口蹄疫,人员与污染的空气及车辆、用具、饲料、饮水等是传播口蹄疫的重要媒介。

口蹄疫在冬季及早春寒冷、气温多变的季节发病多见。此外猪群流动大、饲养集中、密度过大等各种应激因素,霉菌*素及其它疾病的存在,都可降低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成为诱发口蹄疫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2.防控措施

做好疫苗免疫。选用高质量的口蹄疫疫苗,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加强免疫效果监测评估,掌握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提升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在整个养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中执行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使得生猪养殖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定期灭鼠和杀虫,减少猪群的诱发因素和应激反应,切断口蹄疫病*在养殖场内外传播。

(八)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或猪喘气病,又称猪支原体肺炎或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慢性、消耗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和气喘。感染或发病猪的生长速度缓慢,饲料利用率低,育肥饲养期延长。

1.流行特征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只均能感染,其中以哺乳猪和幼龄猪最易感,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低。其次是妊娠后期的母猪和哺乳母猪,育肥猪发病较少。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

病猪和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感染。病*存在于病猪的呼吸系统内,随着咳嗽、气喘和喷嚏排出,形成飞沫。健康猪吸入后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多见。

2.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猪群的数量,保持合理的猪只密度,确保猪场的清洁和卫生,禁止饲喂霉变的饲料等,防止应激因素导致疫病发生。可对猪群接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可选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用药时要注意肺炎支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采取交叉用药或配合用药。

(九)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为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急性型出现呼吸道症状,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呈现高死亡率。

1.流行特征

猪群中该病可以是原发性细菌病,但主要为继发性细菌病,常继发于猪蓝耳病或猪圆环病*病。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种公猪和慢性感染猪在传播本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年龄猪都易感,6周龄至6月龄的猪只多发,3月龄仔猪最易感。本病的发生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而迅速死亡,急性暴发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为50%左右,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达80%~%,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菌在感染猪的鼻、扁桃体、支气管和肺脏等部位,随呼吸、咳嗽、喷嚏等途径排出后形成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被病菌污染的车辆、器具以及饲养人员的衣物等间接接触传播。小啮齿类动物和鸟也可机械传播本病。

一般情况下,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外界的存活能力较弱,对常规消*剂较为敏感;但在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细菌表面有黏液性物质时,细菌的存活能力就会增强,在春、秋换季时空气湿度变化较大,该病容易流行。

2.防控措施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猪舍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尿污物,减少有害气体对猪只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与损害;保持干燥,防止潮湿,定期消*,以减少病原体的繁殖;饲养密度不要过大,给以充足的清洁、安全的饮水和全价营养饲料,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

控制病*性疫病。细菌性疫病经常继发于病*性疫病,要做好猪场的基础免疫。使用敏感性药物对猪群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应注意合理交替用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和减少病原菌的耐药性。

(十)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瑟病、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统称。本病多发于断奶前后、保育阶段的仔猪和青年猪,临床上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关节肿胀、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特征。

1.流行特征

本病虽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早春和深秋天气变化比较大的时候发生为主。本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继发感染,只在与其它病*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疫病。2周龄~4月龄的仔猪均易感,哺乳仔猪多在断奶后、保育期间发病,临床上5~8周龄的猪多发。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通常情况下,无症状隐性带菌猪较常见,母猪和育肥猪是主要的带菌者。

该病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接触及排泄物传播。多呈地方性流行,相同血清型的不同地方分离株可能*力不同。当猪群中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病、猪流感或猪支原体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

2.防控措施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猪舍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尿污物,减少有害气体对猪只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与损害;保持干燥,防止潮湿,定期消*,以减少病原体的繁殖;要注意防寒保温,通风,尽可能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饲养密度不要过大,给以充足的清洁、安全的饮水和全价营养饲料,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

做好猪场的基础免疫。副猪嗜血杆菌病大多继发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病、猪伪狂犬病、猪瘟等病*性疾病。按程序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保证猪群常年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对猪群进行合理的药物预防和保健,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发病严重的猪场可试用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但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众多,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不确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