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血案”
作者:孔晓明(医院)
审稿:周宗(医院)
吴洪巧(山东大医院)
病例详情
患者,男,47岁,因“双下肢疼痛渗液、发黑1d”来诊。
患者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小腿和右足肿胀、疼痛,继而迅速出现发黑及渗液,伴右大腿后方皮疹、瘀斑。在外院就诊输液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并逐渐出现左下肢肿胀疼痛,即转来本院。发病前3d曾因发热、解水样便10余次在外院就诊行静脉及口服用药后症状缓解。
右膝以下瘀黑,部分张力性水疱破溃,创面暗红,渗液,有臭味,右足瘀肿明显,部分皮肤表皮脱落渗液。WBC7.9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0.。后即予双下肢清创处理,行血培养及伤口分泌物培养,按脓*血症液体复苏目标进行抢救治疗,予派拉西林舒巴坦钠抗感染。
入院7h后,患者出现发热,测体温38.1℃,血压持续下降,呼吸急促,肢体坏死进一步扩大。复查WBC1.02×10^9/L,NEUT0.,再次行血培养、伤口分泌物培养、细菌涂片检查,并改用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甲硝唑抗感染,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持续发热不退,肢体坏死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扩展至躯干部出现瘀斑。
入院20h后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无效死亡。为明确诊断再次行血培养及伤口分泌物培养。次日细菌涂片及培养结果报告:革兰阴性短杆菌。3次血培养及伤口分泌物培养报告示:嗜水气单胞菌。
患者最后诊断: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性坏死性筋膜炎并发脓*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
气单胞菌属原先属于弧菌科,现已另立成为气单胞菌科。气单胞菌常见的有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维隆气单胞菌和斑点气单胞菌等30多种,其中前三种可引起人类腹泻、败血症等。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AH)是代表菌种。
生物学特性
革兰阴性短杆菌,菌体大小(0.3~1.0)μm×(1.0~3.5)μm单个或成对排列,极端单生鞭毛,有动力,兼性厌氧,不产生芽孢,特殊培养条件下有荚膜产生。
致病性
为水中常居菌,广泛存在于水生系统,人类接触后可引起感染,是人类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部分菌种可致人类腹泻、急性胃肠炎、食物中*、伤口感染、蜂窝织炎、腹膜炎、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等,是一种典型的人-畜-鱼共患病原菌。AH产生的*力因子包括外*素、胞外蛋白酶、S蛋白、菌毛、外膜蛋白、脂多糖等,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产生外*素,包括肠*素、溶血素和细胞*素。肠*素包括类霍乱*素(CT)和类大肠杆菌耐热*素(LT),胞外酶促使该菌在患者机体中繁殖,释出的蛋白酶直接作用于组织,致使组织溶解坏死。
所致的疾病
分为肠道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1、肠道感染:引起急性胃肠炎。潜伏期约1~2天,症状多较轻,低热或不发热,腹泻呈水样稀便,有腹痛而无里急后重,个别患者腹泻严重类似霍乱。2岁以下儿童可表现为痢疾样症状。大部分病例经2~5天自愈,重症可持续1~2周。
2、肠道外感染:主要为菌血症和伤口感染,通常继发于胃肠炎或创伤性损害以及接触污染水体后发生。
①外伤感染:因皮肤伤口接触河水、污泥而感染。伤口感染主要发生在下肢,轻者仅有局部溃疡,重者常可导致肢体坏死、渗液,发生坏疽、坏死性筋膜炎并致败血症、脓*血症。
②败血症及脓*血症:AH感染导致脓*症、败血症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尤其是免疫抑制或免疫受损的患者,可由伤口或肠道侵入血流。AH所致败血症可表现为发热、寒战、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预后差,病死率为33%~70%。AH感染导致脓*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皮肤肿胀、张力性水疱、发黑、皮下淤血、表皮坏死、渗液。患者出现发热、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血常规表现为WBC正常或降低、HGB进行性下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Cr、BUN、转氨酶进行性上升等,病情发病急剧,进展极快,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
③其他感染:本菌偶可引起术后感染、尿路感染、褥疮感染、胆囊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坏死性肌炎和骨髓炎等。
诊断
1、临床诊断:符合气单胞菌食物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从可疑中*食品和患者的粪便中检出生物学特性或血清型别一致的气单胞菌;伤口感染、败血症、脓*血症怀疑与AH相关时。
2、实验室诊断:大便常规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少数可白细胞满视野,培养分离出AH;从伤口、血液中分离出AH。
传播及预防
任何年龄、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被本菌污染的水或水产动物性食物传播,是5岁以下儿童和成人夏季腹泻常见病原菌之一。平时因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食不洁食物、生水和未煮熟食物,被天然水污染的伤口及时清洁消*。在流行季节,开展疫情监测,如水产品、水,以及餐饮业的工作人员。
治疗
AH所致肠道感染多为自限性腹泻,一般除对症补液支持治疗外可不用抗生素。如有重症感染或有基础疾病时,临床上结合药敏实验选择抗生素,以免诱发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菌株)的产生。因其菌株大多对青霉素类耐药,对大多数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林耐药,不宜选用。首选治疗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也可选择三、四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米若环素和复方磺胺。
本文由SIFIC官微科普团队微生物及检验小组供稿
图文编辑:独白
审稿:孙庆芬赵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