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期血管径路并发症感染四 [复制链接]

1#

不同的血管径路种类发生感染的几率大不相同。自体动静脉内瘘很少发生感染,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带毡套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和临时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风险分别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的2.2、13.0和32.6倍。

带毡套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有3种类型:置管出口感染、置管隧道感染和置管相关的菌血症。

出口感染:

表现为皮肤出口处红肿、结痂及渗出液。没有波及毡套外的隧道,也没有全身表现;血培养阴性,但分泌物培养可阳性。

处理:局部使用双氧水和5%聚维酮碘冲洗,同时根据经验和培养药敏使用抗生素。多数导管可以得到保留。如为真菌感染,则要拔管。

隧道感染:

指距离导管皮肤开口1cm以上的毡套外隧道感染,局部有明显的红肿热痛,隧道内出现分泌物并从导管皮肤出口流出。

处理:局部用双氧水和5%聚维酮碘冲洗隧道。同时根据经验和药敏,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如果感染控制,导管可以保留;如果治疗48小时后无效,则应当拔除导管,另选部位(不同的隧道及出口),重新置入新导管。如为真菌感染,则要拔管。

导管相关的菌血症、败血症:

典型的导管引起的菌血症、败血症,是透析开始后1-2小时出现畏寒发热。但是无论有无发热等伴随症状,只要血培养阳性证实细菌存在即可。

确诊导管相关的菌血症:有症状的患者导管尖端培养和外周血或导管内血培养出同一种致病微生物,且没有其他感染源。

疑诊导管相关的菌血症:没有其他感染源的感染患者,导管尖端培养和外周血血培养仅1项阳性,抗生素治疗后感染症状消失。

可能的导管相关的菌血症:没有其他感染源的感染患者,导管尖端培养和外周血血培养均阴性,抗生素治疗后或拔管后感染症状消失。

处理:导管相关的菌血症,无论有没有全身症状和体征,都应立即经静脉途径给予恰当的抗生素治疗。

如果病人有全身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36小时,或者对于临床病情不稳定的病人应当拔除导管。

新的长期导管的置入须在完成抗生素疗程且血培养阴性至少48小时后才可以进行。

在静脉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采用抗生素肝素溶液封管:如用头孢唑啉,或林可霉素封管。

静脉应用抗生素联合抗生素肝素溶液封管有利于导管相关菌血症的控制。

自体动静脉内瘘感染

穿刺部位的蜂窝组织炎: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严重的会伴有全身菌血症或败血症的表现。

血肿继发感染,形成脓肿:多见于动静脉内瘘过早使用、穿刺失败或拔针后压迫不当所致。

预防:做好动静脉内瘘肢体的皮肤清洁,肥皂水清洗皮肤3次,护理人员作动静脉内瘘穿刺要严格无菌操作。

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要等待2-3个月,至少1个月后才可以用于穿刺透析。

处理:炎症期间要避免穿刺感染部位,有脓肿的要切开引流。

一般感染,抗生素应用至少2周,并发菌血症或败血症,抗生素应用至少4周。根据经验和药敏选择抗生素。

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感染,要关闭动静脉内瘘。

任何时候都不要尝试用移植血管原位代替感染的自体血管重建动静脉内瘘,因为替代的移植血管很快会出现感染,并会使感染控制变得更困难,处理变得更复杂。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感染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的感染发生率要明显高于自体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由聚四氟乙烯构成,其微孔结构很利于微生物生长,而本身没有毛细血管分布,抗生素很难到达,一旦发生感染就很难控制,往往需要切除移植物。

身体带有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任何可能引起菌血症的手术操作,比如牙科手术,都要常规使用抗生素,以免感染人造血管。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局部表现有时和自体动静脉内瘘不一样,红、肿、热、痛并不明显,仅有发热和菌血症或败血症表现。

超声在移植物感染时可以看到人造血管周围积液,这个阳性体征的发现,有助于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感染的诊断。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常见形式有:人造血管周围血肿感染,穿刺部位假性血管瘤感染,袢型人造血管拐角处露出皮肤感染,以及动脉吻合口和静脉吻合口感染。

预防: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建立手术后,要等待一个月,至少2周,人造血管和周围组织完全愈合,腔隙消失后再进行穿刺。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感染的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应用和外科手术处理。

在移植物感染的处理中,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有些已经废弃的移植血管未予取出,若干时间后也会发生感染,其特征是局部红、肿、热、痛并不明显,但是会出现发热。因此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又找不到具体的感染部位,要考虑可能是静默的移植血管发生感染,应予以全部切除。

本文选编自《血液透析血管径路的建立与维护新进展》主编叶有新

同期附上两篇关于感染的文章,均转自丁香园肾内时间。附笔记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