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6558.html雏鸡死亡率高的原因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原因,会出现鸡胚死亡率偏高或健雏率偏低的情况。引起雏鸡胚胎疾病发生、死亡的原因多且复杂,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
其中,传染性因素包括:细菌性因素、病*性因素;非传染性因素包括:饲养管理因素、种蛋质量和孵化条件因素以及缺乏营养物质因素。
1、细菌性因素
引起雏鸡胚胎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前报道的有:鸡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禽波氏杆菌、链球菌。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越来越多关于粪肠球菌的报道,粪肠球菌渐渐成为雏鸡胚胎疾病的一种主要病原菌。
1.1鸡沙门氏菌
之前报道鸡沙门氏菌病是国内、国外造成雏鸡成活率降低的最主要细菌性传染病,对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已被国际兽疫局列为B类传染病。此病分布较广,鸡对其易感性也比较强,可引起鸡产蛋性能和种蛋的孵化率降低。
沙门氏菌病主要感染种鸡和鸡胚,并且可在鸡群间相互传播,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粪便等也都是感染健康鸡的重要途径。
鸡沙门氏菌可分为三大类—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以及其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无荚膜,两端钝圆,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他都有周身鞭毛;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边缘整齐、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的圆形菌落。鸡沙门氏菌是引起雏鸡胚胎成活率低的主要病原菌,分别可引起鸡白痢、鸡伤寒、鸡副伤寒,统称为鸡的沙门氏菌病,是一种对养禽业危害极大并且比较多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1)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此病分布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且危害大,如果没得到很好地控制,鸡群的死亡率甚至可高达%,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种禽感染后,产蛋量下降,病原菌存在于母鸡的卵泡和公鸡的生殖器中,可垂直经蛋传播,病原菌在种蛋的蛋*中大量存在,胚胎发育明显受阻,导致孵化率、健雏率降低,死胚、弱胚率升高,并且胚胎在孵化后期常发生大量死亡,有些被感染的鸡胚虽然可以出壳,但容易出现刚出壳雏鸡的大量死亡。有报道显示,鸡白痢阳性反应的鸡产的无精蛋中,细菌分离率达33.3%,死胎蛋的细菌分离率达60%以上,孵化率降低了20%。有的是在一周龄内发病,典型症状是“糊肛”,更重要的是这些带病雏鸡会成为传染源,感染其他健康的雏鸡。
(2)鸡伤寒
鸡沙门氏杆菌还能引起鸡和鸡胚的伤寒,主要是经蛋传播,并且蛋比较容易被此菌感染,有报道带菌母鸡所产的蛋中,有8.9%~50%的蛋被鸡沙门氏杆菌感染。病原菌在被感染的种蛋蛋*内大量繁殖,胚胎亡率高,鸡胚发育不良,到孵化后期大量幼雏因不能正常啄壳而窒息死亡。
(3)鸡副伤寒
鸡副伤寒由带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感染的胚胎在出壳前两周会发生大量死亡,王志杰等调查的数据显示,死亡率最高可达85%~90%;张连勇等的调查数据也显示由鸡副伤寒导致胚胎死亡率可高达90%。出壳后的弱雏也会大批死亡,并且难以根除,引起“后患”,给养禽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和其他病原菌混合感染,年4月,广东省东源县某养鸡场,雏鸡副伤寒并发大肠杆菌病,雏鸡死亡率为7.62%。
在一些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目前已将鸡沙门氏菌净化到了很低的水平。自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随着养鸡业的发展,我国也建立了无鸡白痢或基本无鸡白痢的种鸡群,鸡白痢病在国内渐渐得到控制。平时要注意改善鸡舍通风,保证鸡舍干燥,及时清理粪便,定期检疫,全面控制外源性病原菌进入鸡场,平时用灭活菌苗做预防。一旦发病,立即对鸡群采取净化措施。
1.2禽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病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养禽业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其危害大、难治愈、死亡率高且易复发,国内外以及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鞭毛、能运动,无芽孢;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乳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整体凸起,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呈有金属光泽的深紫色。
大肠杆菌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寒冷的季节(冬季、初春)更为多发,可感染不同年龄段的鸡,但对种蛋和1月龄内的雏鸡影响是致命性的。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鸡群的饮用水、饲料或鸡舍的空气一旦被大肠杆菌污染,便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感染健康鸡;病原菌污染蛋壳后可穿过蛋壳进入蛋内,胚胎感染后孵化率降低—有的直接死亡,有的虽可以孵出来,但出壳的幼雏也是体重较轻、卵*吸收不良的带菌弱雏,还可引起雏鸡脐炎。
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大肠杆菌疫苗,如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和多价油佐剂苗,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种鸡开产前注射疫苗,可减少大肠杆菌发病率,从而提高出壳率和健雏率。
1.3金*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葡萄球菌对禽胚的致病力不同,多数葡萄球菌并不能引起人和动物发病,只有少数的葡萄球菌会引起人和动物发病,其中致病力最强的是金*色葡萄球菌。
金*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单个、成双或如葡萄状排列,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营养琼脂平板上呈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稍有凸起、不透明的*色菌落。主要发病群体是2月龄以内的雏鸡,在禽类胚胎孵化过程中也较容易感染该菌。
金色葡萄球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下,金*色葡萄球菌更容易侵入雏鸡胚胎,胚胎大多数死于孵化早期,有报道感染本菌引起的胚胎死亡率达49%~60%。
近年来,集约化养鸡业的发展迅速,金*色葡萄球菌病呈上升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于金*色葡萄球菌病的防治,首先,在饲养、接种疫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禽体的创伤。另外,可实行“带鸡消*”的防制措施,饲料、饮水加药相结合,防止葡萄球菌的入侵。对于发病的鸡只,可用敏感药物治疗。
1.4禽波氏杆菌
禽波氏杆菌病是一种近些年发现的新型胚胎性疾病,主要引起鸡胚死亡、孵化率降低以及一周龄内雏鸡的急性死亡,成年鸡也可感染。
禽波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的球杆状,单个存在或成双,有荚膜、有鞭毛;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表面光滑、灰白色的小菌落。禽波氏杆菌病可通过接触传播,也可垂直传播,主要感染一周龄以内的雏鸡,成年母鸡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但处于带菌状态,其所产种蛋带菌,孵化率可明显降低10%~40%,死胚率一般在30%~40%,甚至可达60%,雏鸡的弱雏率在5%左右,弱雏的死亡率较高,给养禽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经研究调查发现,禽波氏杆菌病在上海、江苏、广东、山东、安徽等地区已经普遍存在,这些地区养殖场的鸡血清阳性率为30%~70%,并且在不同孵化场的死胚中均分离出了该菌;并且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发现该菌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
年辽宁某种鸡孵化场爆发疾病,出现孵化率低、死胚率高的现象,郭繁霞等对送检死胚进行检测,发现禽波氏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6.44%和61.36%,而比较常见的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是23.73%和13.56%,由数据可以看出,这起病例中禽波氏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较常见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与之前的报道数据相比较,禽波氏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所占的比例均有所升高,对于这变化的原因应重视,并且有待探究。
对于禽波氏杆菌病的防治,时要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定期消*。
目前用于预防波氏杆菌的疫苗免疫效果都太不理想,只能降低波氏杆菌的发病率,但不能完全保护鸡群免受感染。对于发病的禽类,可通过饮水、喷雾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继发感染,Yersin等证明可在饮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烟酸,以减轻临床症状,可使气管黏膜细菌数量减少。
1.5奇异变形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低时,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病。对日龄较低的雏鸡有较强的致病力,主要感染7周龄以下的雏鸡,是一种急性、热性细菌传染病,不常爆发,但局部发生后会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容易和禽波氏杆菌混合感染,对养禽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奇异变形杆菌属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无荚膜、无芽孢、有鞭毛、有菌毛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灰白色,呈迁徙生长,并有腐败臭味。该菌广泛存在于人与动物的粪便、污水及土壤中,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广西等地不断有鸡群暴发奇异变形杆菌病,特别是在由于外界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较容易发病,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种鸡感染后会垂直传播给后代,导致雏鸡病死率升高,愈后的雏鸡生长速度变慢,给畜禽养殖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奇异变形杆菌的防治,要对鸡群定期消*、免疫,使机体有良好的抵抗力。近些年,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之对多数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研究证明,目前奇异变形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药物较敏感,因此,临床治疗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疾病时多选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
1.6粪肠球菌
粪肠球菌,又称粪链球菌,属肠球菌第Ⅱ群,革兰染色阳性,从19世纪后期开始对粪肠球菌有所研究,从最初鉴定其为“粪便来源链球菌”开始,到现在已经被研究了一个多世纪。粪肠球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内,通常不引起人和动物发病,对于常见的禽类—鸡来说,已有研究发现粪肠球菌是1日龄鸡肠道内的主要细菌菌群。
粪肠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比一般细菌强,能生长存活于各种环境中,如:土壤、食品、水、植物、动物肠道等。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粪肠球菌为病原菌的研究报道,粪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医院的交叉感染,在人医临床上表现为尿路感染、菌血症、心内膜炎,还是难治性根尖周炎的主要致病菌。
近些年来,由于抗生素在禽类养殖中的广泛使用和不规范使用,使粪肠球菌引发禽类的感染也不断增多。在很多国家的禽类养殖业中,包括加拿大在内的一些国家,粪肠球菌感染的出现已经越来越普遍。有国外研究者表明,粪肠球菌可以感染所有年龄段的禽类,但对胚胎和雏鸡影响最为严重,是引起鸡胚和雏鸡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可引起成年鸡淀粉样蛋白关节病,在鸡的膝关节和踝关节中有淀粉样蛋白沉积,严重影响鸡群健康,在欧洲有20%~30%的鸡受此病影响,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我国路振香还指出,粪肠球菌感染的蛋鸡会出现以腹泻和败血症为主的症状,董国*等人指出,粪肠球菌感染可造成幼畜、弱畜、禽胚、弱雏死亡、败血症、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
引起雏鸡胚胎疾病发生、死亡的原因多且复杂,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其中,传染性因素包括:细菌性因素、病*性因素;非传染性因素包括:饲养管理因素、种蛋质量和孵化条件因素以及缺乏营养物质因素。
2、病*性因素
雏鸡常见的病*性传染病有:鸡新城疫、传染性脑脊髓炎、鸡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
2.1鸡新城疫
由鸡新城疫病*引起,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幼雏最易感,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接种免疫不当引起创伤也是引发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两季更多发,一旦被感染,可迅速传播呈毁灭性流行,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危害巨大。
2.2传染性脑脊髓炎
由禽脑脊髓炎病*引起,一般先感染母鸡,然后母鸡通过垂直传播给种蛋,此病*对鸡胚有高度的向神经性,胚胎孵化的第一周便会出现死亡,在孵化后期的最后3d,还会出现一次死亡高峰,死胚伴有胚体出血、肌肉变性、肿胀、断裂和坏死,脑组织有软化、水肿的症状,并且还会伴有胶质细胞增生;即使能出壳的雏鸡,其在胚胎孵化期间已经被病*侵蚀,出壳后7d内会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头颈震颤。
2.3鸡马立克氏病
雏鸡更易感,被感染的鸡有一段潜伏期,并在此期间作为主要的传染源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我国各地也有发生,尤其在集约化养鸡场更容易发生此病,年仅在美国因此病损失高达1.69亿美元,自年以来,就一直被列为重要的传染病的前两位。
2.4传染性支气管炎
可感染各种日龄的鸡,雏鸡和蛋鸡更易感,且日龄越小越容易感染,过热、严寒、通风不好等因素都可引起发病。其不同血清型的*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同,发病率为0~%,死亡率为0~80%。
2.5传染性法氏囊病
由传染性法氏囊病*引起的雏鸡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鸡、带*鸡是传染源,通过被污染的垫料、粪便传播给健康鸡群,通常与鸡新城疫混合感染。往往突然发病并迅速传播,3~7d内可使60%~70%的鸡群感染,感染的鸡只,第3d即出现死亡现象,并于5~7d达到死亡高峰,之后死亡现象又很快停止。死亡率差异较大,有的仅3%~5%,严重发病鸡群死亡率可达60%以上。
由病*引起的传染病,一旦发病,传播迅速,且危害极大。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做好预防措施,疫苗接种仍是现在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中,预防、控制病*性传染病的中心策略。
3、饲养管理因素
3.1种鸡、种蛋的质量
种鸡的年龄和饮食结构会直接影响种蛋的质量,以及后期的胚胎发育情况和孵化率的高低,种蛋的大小、品质、保存和运输也会影响孵化率。经过长期的摸索,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培育种鸡和挑选种蛋的方法和技术。
3.2孵化的环境条件控制
在种蛋孵化过程中,影响胚胎发育最重要的两个环境条件是温度和O2的浓度,温度过高或氧气浓度过低都会对胚胎发育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孵化率低的后果;另外,湿度过高,会容易引起霉菌的滋生,种蛋受到污染从而降低孵化率。
3.3饲养密度
刚出壳雏鸡的饲养方式是笼养,笼养的密度过小时不利于雏鸡的生长,研究表明未经训练的小鸡处于适当大的密度时,更容易找到水源和食物;密度过大时不利于通风,还会发生鸡群的“踩踏事件”,同样也不利于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3.4鸡舍的设备
通风不好的环境下,鸡群较容易爆发疾病。相反,良好的通风设备可以保证鸡舍内空气的流速均匀,改善鸡舍内的空气质量,从而可以降低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鸡舍的温度和湿度也要有严格的控制,温度和湿度的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影响雏鸡的成活率。因此,先进的进气、加热控制系统可以控制鸡舍的温度和湿度,使雏鸡处在一个较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减少疾病的爆发,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3.5饮水和喂食
研究调查表明,除由细菌、病*感染引起的疾病外,由于刚出壳的雏鸡需要从以蛋*营养为基础的饲料转变为固体的外部饲料,所以出壳第一周的饮水和喂食对雏鸡健康成长很重要,有很大一部分雏鸡在出壳后的第一周因为脱水和饥饿而死亡。另外,不同类型的饮水器和不同的喂食方式,对雏鸡进食和饮水也有很大的影响,好的饮水系统和及时地喂食也是影响雏鸡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那些只能接触乳头饮水器的雏鸡,比可以获得卫星补充饮水的小鸡死亡率要高。
3.6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缺乏VA会延缓胚胎的发育,甚至会造成初期胚胎死亡;在胚胎发育的中期阶段,缺乏VA还会造成出壳时间的延长;在胚胎发育的后期阶段,缺乏VA会导致鸡胚的破壳力不足,从而闷死在蛋壳中。
种鸡饲料中米糠、麦麸等谷类物质的含量不足时,容易引起胚胎的VB1缺乏症,导致胚胎发育至后期的幼雏可能会因为啄壳困难、无法正常出壳而亡,能顺利出壳的雏鸡,也会出现因VB1的缺乏导致的神经症状。
影响鸡胚孵化率的最常见营养缺乏症之一就是核*素的缺乏,也就是
VB2的缺乏,由于一些原因引起种鸡采食量下降的时候,容易引起种蛋中VB2的缺乏。当种蛋中缺乏VB2时,胚胎孵化期间会有两个死亡高峰期(1~3d和9~14d),会大大降低孵化率。
舍饲的鸡或者阴雨季节,也就是长期没有日照的种鸡产出的种蛋容易缺乏VD,缺乏VD的种蛋孵化率显著下降,鸡胚常在孵化后第8~9d出现死亡。
产蛋鸡缺乏泛酸(VB3)时,蛋的孵化率下降,孵育出的小鸡比较弱小,生活能力不强。
钴胺素(VB12)是维持鸡的正常生长和健康所必需的物质,鸡的需要量很大,当钴胺素缺乏时雏鸡发育受阻,生长不良、贫血。成年鸡产蛋量下降,孵化率降低,到孵化后期鸡胚死亡。
种鸡日粮配合极不合理的情况下,会引起VE的缺乏。发生VE缺乏时,在孵化的第一周内,就会出现死胚,第7d时,鸡胚死亡率达到最高。
缺锰对雏鸡的生长发育影响非常大,会导致孵化率降低,蛋壳厚度低,甚者会造成胚胎死亡。
鸡群缺碘会导致产蛋量减少、有软壳蛋,鸡胚孵化率降低,还会导致雏鸡甲状腺肿胀,雏鸡发育迟缓、换毛较晚、羽毛褪色。
家禽缺钼,也会导致种蛋的孵化率下降,雏鸡生长发育受阻,从而影响雏鸡的成活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