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的养殖生产中,受集约化程度、环境污染、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各种病害频发,严重制约了石斑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单概述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和防治方法,为各石斑鱼养殖朋友提供参考。
1、病*性疾病
1.1、神经坏死病*病
病原:石斑鱼神经坏死病*(RGNNV型)。
症状:病鱼常漂浮于水面或沉于池底,并且泳姿不协调,部分鱼体色发黑,肚子涨气、不摄食、反应迟钝、活力差等。在病鱼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引发空泡化病灶。
流行情况:流行于5-8月。传播机制主要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主要影响鱼苗和幼鱼,鱼苗阶段感染后死亡率经常高达%。
防治方法:目前无特效药,也暂无商品化疫苗。可通过规范常规管理措施,用药物清洗受精卵,减少应激因素,内服营养品来预防。
1.2、真鲷虹彩病*病
病原:RSIVEhime-1*株及其他基因型RSIV(真鲷虹彩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引起(ISKNV)。
症状:病鱼表现出不活泼,严重贫血,鳃上有瘀斑、脾肿大,一般体色发黑,局部有溃烂、出血,肝脏、脾脏、头肾等处增生肿大。
流行情况:主要暴发于夏季,在水温达到和超过25℃的水环境中。主要传播方式为水平传播(食物链、体表感染)。幼鱼到成鱼均易感,幼鱼易感性高于成鱼。
防治措施:加强日常管理措施,使用商品化疫苗,内服营养保健品。
2、细菌性疾病
2.1、链球菌病
病原:链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小0.5~1μm,常成对或多个菌体连成链状。
症状:病鱼摄食量下降,活力减弱,浮游于水面,眼球突出,瞳孔放大,眼白混浊,鳍部及肛门处出血,肝脏肿大等症状。
流行情况:7-9月的高温期容易流行。食物为主要感染源,特别是投喂低值小杂鱼,很容易暴发此病。
防治方法:①口服土霉素:25~30mg/(kg体重),每2~
3d投喂1次,1个疗程7~9d;②用3~5mL/L漂白粉浸洗3
~5min。
2.2、弧菌病
病原:革兰氏阴性的弧菌属和产气单胞菌原中的一些种类,*性强的会造成败血症,*性弱的会引起局部病灶。
症状:病鱼感觉迟钝,浮游于水面,摄食量降低或停止摄食,眼球外突浑浊,体色发黑,体表局部有溃烂病灶,严重时烂成一深洞,骨骼外露,死亡率较高。病程1周左右。
流行情况:4-11月均可发生,高温高盐度环境易患此病。亲鱼、鱼苗较为常见发病。
防治方法:规范常规管理措施,使用疫苗;发病后可使用氟苯尼考等抗菌素进行药浴或投喂药饵治疗;伤口可用磺胺
-6-甲氧嘧啶涂抹,或注射庆大霉素。
2.3、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鳃贫血,呈淡红色。鳃丝呈条状或末端充血,局部组织坏死发白,严重的鳃组织腐烂,软骨外露附有污泥。
流行情况:大小个体的鱼都会发病。流行季节在3-5月和9-10月,发病时水温多在20℃~25℃,死亡率不高。
防治方法:用淡水或硫酸铜浸洗病鱼。
3、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
病原:多种水霉和绵霉
病状:受侵部位为体肉肌肉,尾鳍、背鳍等。受感染处呈绵
花状,组织溃烂。一般从躯干开始,但也可能起源于某个损伤
的部位,进而扩散至鳍、嘴、眼和鳃。
流行情况:从鱼卵、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生。
防治措施:避免操作时机械伤害,鱼苗可用甲基兰0.1mg/L泡浸数小时,连续3d。
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要始终秉承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大于治的理念。面对病害要迅速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治疗,争取将病害程度降到最轻,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来源:诺丰农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