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汀真的伤肝吗 [复制链接]

1#

原创朱鑫璞朱鑫璞中风预防科普

一旦出现“动脉硬化、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血管问题,他汀类治疗是基本的药物干预手段之一。但是,即使在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仍然有很多人发现血脂升高、发现颈动脉斑块、甚至已经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后,仍然对口服“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甚是担忧!

“他汀伤肝”,这个片面夸大的“坊间传言”,像是一道魔咒,严重影响着人们接受科学、规范的中风预防治疗。科学了解肝脏功能,科学护肝保肝,才能真正消除大家的“他汀伤肝”误解。

一、科学认识“肝功能”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腺体器官,也是人体内最大的“生化工厂”,最主要功能是人体内的物质合成、分解代谢,管理着我们吸收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脂类、维生素、激素等物质的代谢。医学上反映肝功能的检测指标有上百种。

肝脏内的生化反应都需要依赖肝细胞内的“蛋白酶”来进行,“蛋白酶”是生化反应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正常情况这些“蛋白酶”在肝细胞内是不会跑出来的。

一旦肝细胞受到损害,肝细胞内的“蛋白酶”就会大量进入血液。临床上如果发现血清中的肝脏“蛋白酶”异常升高,例如最常见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升高等,医生就会判断肝脏受到了损害,肝功能受到了影响。

临床应用最多的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般地,1%的肝脏细胞损害,就可以使血中ALT的浓度增加1倍。因此,ALT水平可以比较敏感地反映肝脏是否受到损害。

二、肝脏为什么会受伤?

俗话说:“五谷杂粮皆为药,是药三分毒”,有毒就会伤肝!其实,人体的肝脏每天都在经受着外界的诸多伤害因素的考验。

一般来说,肝脏受到损伤,例如炎症、坏死、中毒等因素,早期都会出现肝脏蛋白酶指标的升高,最常见的就是转氨酶升高。但转氨酶升高,原因却又很多,主要分为“非病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一)非病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

2.过于劳累、生气发怒、睡眠障碍、熬夜

3.油腻食物、酗酒

4.怀孕

5.营养不足,如低蛋白饮食,尤其是食物中缺乏胱氨酸、维生素E

6.常见的口服药,如红霉素、他汀类药物、安眠药、解热镇痛药、避孕药等引起的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二)病理性因素

1.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这是最常见原因。

2.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肝癌。

3.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4.心脏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

5.药物性肝损。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都能引起转氨酶高,有些停药后可逐步恢复正常。

6.感染性疾病。如心肌炎、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多发性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败血症、肠伤寒、流脑、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麻疹、血吸虫病、挤压综合征等。

7.中药材的不合理服用。如雷公藤、苦杏仁、土三七、雄黄、首乌、半夏、槟榔、青黛、乌头、常山、石蒜、麻黄、黄芩等数百种中药材均有肝损作用,尤其是不合理、超剂量摄入可发生继发性肝脏损害!

顺便提醒:中药也是药,肝损风险不容忽视!医院的中医医师的专业指导下,科学配伍、辨证施治!千万不要自己看本书,抓一味药,就把自己当“小白鼠”做试验!

三、对策与建议

围绕服用“他汀”药物,实现调节血脂异常、稳定动脉斑块,有效实现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我们建议:

1.服药“他汀”药物前,评估肝脏功能,如果发现异常,认真完善检查,明确原因,针对病因积极治疗。

2.首次服用“他汀”药物2~4周后,评估服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就包括肝功能检查。如果发现肝酶异常升高达“正常高值3倍以上”,予以停药、保肝治疗并密切随访肝功能变化。

我们更倾向于选择“阿托伐他汀”的使用。有研究显示:一旦发生药物性肝损,停药后可以“可逆性”恢复肝正常!

3.如果的确需要“他汀”治疗,但肝脏又无法耐受经肝代谢类“他汀”类药物,我们会选择“瑞舒伐他汀”的小剂量使用,同时密切观察肝功能、肾功能变化,尤其需要注意“肌酸激酶”的变化。

4.在长期“他汀”治疗中,建议每3~6月随访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等血液理化性状指标,同时了解生活习惯,包括了解一些非病理性因素情况,定期科学评估药物的个体安全性和有效性!

原标题:《“他汀”真的伤肝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